緩解地層下陷 雲林高鐵沿線轉旱作專案節水顯著

(中央社記者姜宜菁雲林縣24日電)為緩解雲林地層下陷,中央從102年起推動旱作黃金廊道,成效顯著,下陷數值趨緩,農糧署112年起再推雲林高鐵沿線轉旱作專案,今天成果發表,34公頃旱作共節水近30萬噸,盼農民加入。

根據鐵道局資料顯示,累積下陷量最大的是雲林114.2公分;為減緩下陷,農糧署102年推動旱作黃金廊道,針對高鐵兩側1.5公里範圍推動旱作,8年來每年輔導農民轉作約700公頃旱作、減抽逾3000多萬噸地下水。

農糧署去年起在雲林高鐵沿線特區推動農田轉旱作專案措施,根據農糧署統計,去年轉作達1900公頃、節水逾1000萬公噸,今年轉作已達2014公頃。

農糧署今天在雲林元長鄉辦理「雲林高鐵沿線特區高鐵豆作夥、雜糧向前行雜糧示範區成果發表會」,農糧署中區分署長徐煇妃及元長鄉長李明明等人出席,農民現場分享種植心得。

徐煇妃說,為鼓勵更多農友參加,除轉作補助約新台幣6萬元及5000元對地補助,示範區再增加交通部節水獎勵金3萬元、縣府加碼1萬元,合計補助達10.5萬元,且以每公斤25到30元保價收購,此外串聯在地農民與後端銷售通路,建立穩健國產雜糧產業鏈。

農糧署表示,示範區從今年初沿著高鐵元長段兩側各1.5公里範圍42名農友契作,種植約34公頃大豆,估計節水近30萬噸,有助減緩地層下陷,同時結合加工業製成各種優質豆奶等加工品,再透過各通路把優質豆製品提供消費者,增加國產大豆自給率。

農民指出,水稻每分地成本約1萬7000元,旱作成本則只約7000元,整體收益不比水稻差。

李明明認為,近年來推動獎勵旱作已廣被農民接受,建議擴大範圍,且加工製品能進入台灣高鐵公司銷售通路,更符合節水教育意義。(編輯:陳仁華)11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