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較勁 台灣要擺脫選邊

(圖/大陸外交部)
(圖/大陸外交部)

在賴清德就職總統前,習近平與拜登通了電話,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羅森柏格也訪問台灣,加上馬前總統訪問中國大陸,並將與習近平會晤。三個新聞事件同時發生,就算不是事先安排,這樣的巧合反映出在台灣問題上,美中對未來新局有所疑慮,決定採取更主動的方式共同控管台海局勢。就在台灣缺乏具有實質溝通功能的兩岸交流管道之下,前總統馬英九是否可能搭起避險橋梁,而華府又是如何看待兩岸交流,值得台灣人民跳脫藍綠來思考!

根據拜習通話後釋出的官方文件,雙方都對外表示有坦誠互動,但了解外交辭令者應不難解讀,所謂坦誠對話背後的意思就是各說各話。北京雖然再次提及台灣是美中之間不可跨越的紅線,但同時也強調美方應該停止打壓中國高科技。

對北京來說,潛台詞說明了北京對賴清德沒有信任,但在以經濟復甦為主要目標的前提下,不排除跟美國合作管理台海問題,而美方所提的其他議題也都可以談判。

就在華府和台灣不少政治人物都抱持抗中思維的情況下,馬前總統訪問北京不難想像引來的質疑恐怕遠大於支持。但從台灣自身利益來看,人民該思考的是,既然民調顯示有近9成民眾希望兩岸維持現狀,為何多數民意選出的政治人物一面強調兩岸應該溝通,另一面卻又不積極尋求重啟交流管道?只有選舉考量,真的對台灣比較好?

再者,如果根據美方建議,強化軍備就可嚇阻北京,那在國家安全準備上就不該把重點放在紙上談兵的認知作戰,而是真正砸下國家預算說服民眾推動全民皆兵,以強大軍事實力增加嚇阻效果,並通盤檢討國家安全戰略做好對抗準備。但既不溝通,又不想因為強化軍事而流失選票,什麼都不想要的結果,就不難理解為何台灣在美中共同控管台海風險之下,會落居被動的處境。

拜習通話後,美國財政部長葉倫隨即訪問北京,國務卿布林肯也將隨後訪中,在抗中氛圍下,美方仍積極保持溝通避免失控,因此,華府對馬前總統訪問北京雖難有太正面的評價,實際上卻會暗自觀察北京的安排;從馬前總統在大陸的發言空間、媒體報導方式,到接待過程中的稱謂跟過往是否有所不同等細節,試著揣摩北京的和平統一論述究竟是對台核心方針,還是經濟狀況不佳時的緩兵之計?

在美中對抗間,台灣想要擺脫被動選邊站的處境,恐怕仍須藉由溝通,讓美中了解維持和平對雙方甚至全球經濟穩定有多重要。至於如何建立溝通管道?就看政治人物們是否願意少一點政治,多一點智慧,以蒼生為念了!

(作者為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