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與文化:全球餃子大薈萃

餃子深受許多華人喜愛,也是逢年過節必吃的佳餚之一,特別是在中國北方,農曆大年三十有必吃餃子的傳統。

中文中甚至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如倒著」,足見餃子受歡迎的程度。

餃子也受到越來越多外國人的青睞,而且,還有許多國家也有自己版本的餃子或是中國餃子的演繹版。

現在在英國,普通超市中可以很容易地買到日本、韓國、波蘭餃子,倒是中國餃子更加「罕見」。懶得自己動手包,就需要到華人超市走一趟。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世界上還有哪些國家也有吃餃子的傳統。這樣,下次再饞餃子時,也可以聯想一下來自世界各地其他國家的許多人可能也和你一樣懷念故鄉的餃子:這種內涵豐富、風味多樣、形狀各異的暖心美食。

日本餃子

首先,我們從中國的亞洲近鄰日本說起。

日本的餃子叫Gyoza。同中國餃子相比,日本餃子相對來講比較細長,通常用小麥麵粉做皮,餡通常有肉、蔬菜以及魚肉等。

有一種流傳的說法稱,二戰期間許多駐扎在中國的日本兵開始熟悉這種中式美食,回國後把中國餃子的製作方法帶到日本,並讓這種美食在日本流行開來。但其實,日本在這之前就有餃子。日本對餃子的最早記載是在17世紀的長崎,那裏有中國人的定居點。

不過,與中國人傳統的煮餃不同,日本人更喜歡煎餃。日本的宇都宮市還以日本的「餃子之都」而聞名,這裏每年都會舉辦餃子美食節,餃子也成為了當地發展旅遊經濟的一張「名片」。

韓國餃子

韓國有句俗話,「要吃餡,吃饅頭」,乍聽上去,可能摸不著頭腦。事實上,這是因為韓國的餃子叫mandu, 相當於饅頭的發音。

和中國餃子類似,韓國餃子的餡也是以肉、蝦仁和蔬菜為主,但比較有特色的是,韓國人還經常用泡菜以及豆腐做餃子餡。

韓國餃子的烹飪方法包括煮、蒸以及煎,但韓國人會把它們分別稱為水饅頭、蒸饅頭以及煎饅頭。

韓國也有包子,但卻叫「王饅頭」。

關於餃子的起源地和傳播路徑,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韓國或者日本的網民時常會打嘴仗,這裏不細論,但這至少也從一個側面顯示出,餃子在當地人心目中地位。

尼泊爾餃子

尼泊爾人管餃子叫momo, 既有和中國煮餃相似的半月形狀,也有和中國的小籠包和包子外觀相似的。

據說尼泊爾的餃子是受了藏人的影響,從西藏傳入尼泊爾後,再由當地人改製成特色小吃。

尼泊爾餃子的餡料葷素都有,葷餡主要以牛肉和雞肉為主;素餡則以土豆為主。但是,尼泊爾還有用巧克力製成的甜餃子,以及用奶酪或起司做的煎餃等。

和中國人吃餃子時喜歡蘸醋一樣,尼泊爾人也為餃子調了各種醬汁,其中包括咖喱汁,澆在餃子上一起吃。

意大利餃子

提起意大利美食,許多人都會想到意大利面和披薩餅。但其實,意大利還有另外一大美食:ravioli或tortellini,大概就是水餃或雲吞的意思。

它們的形狀有方有圓,也有類似於中國雲吞形狀的。

但這些意大利版本的的餃子皮通常由雞蛋和麵粉製成,因此顏色微黃。餡料則由火腿、羅勒、蘑菇、雞肉、奶酪等配製。吃的時候也會配上各種醬汁。

意大利各地還有不同特色的當地餃子和不同名稱,其中包括麥穗餃(Culurgiones)。

它是用土豆、奶酪、羊奶酪、雞蛋、蒜、羅勒作為餡料,番茄醬作為調味品的小餃子,外形看上去非常像中國人包的花邊餃子。

俄羅斯餃子

俄羅斯餃子叫Pelmeni,而且每家都有自己的食譜和特色。據說,其名字來自俄羅斯北部土著科米人(Komi)。該地區靠近烏拉爾山脈和西伯利亞。

科米人管它叫pelnyan,意思是「面耳朵」,但進入俄語後就成了Pelmeni(複數形式,單數為pelmen)。

然而,餃子的概念可能並非來自當地。它可能是早期的蒙古人從中國人那裏借用來的,之後把它帶到了西方以及東歐。

餃子還是早期西伯利亞獵人喜愛的食品,因為它方便冷凍,又容易煮熟和便於攜帶,所以深受外出狩獵者的歡迎。

俄羅斯餃子的餡有牛、羊和豬肉,再加上洋葱等,吃的時候還加上酸奶油。

波蘭餃子

波蘭餃子
波蘭餃子

波蘭餃子Pierogi是最受波蘭人喜愛的美食之一,也有人將其稱為波蘭料理的象徵。

Pierogi可以說是俄國餃子的近親。但據信,自從13世紀起,波蘭人就開始做餃子了,然而,首個波蘭餃子製作方法的書麵食譜要晚得多。

它被收藏在1682年出版的一本菜譜書(Compendium Ferculorum)裏,該書的作者是一名士兵兼廚師:斯坦尼斯瓦夫·切爾涅茨基(Stanisław Czerniecki)。

當時波蘭的餃子並不像今天這樣用土豆做餡(17世紀時土豆餡餃子並不常見)。切爾涅茨基的餃子主要用綠色蔬菜、切碎的腰花等再加上肉豆蔻香料。

到18世紀時,波蘭人還用白奶酪做餡。

餃子在波蘭文化中非常重要,它們甚至有自己的住保聖人。

傳說聖風信子(Saint Hyacinth,波蘭語Jacek Odrowąż)把餃子從現在的烏克蘭帶到波蘭。

據稱,在韃靼人入侵後餃子聖人給克拉科夫的窮人吃餃子,波蘭人不勝感激,並流傳著一句古老的波蘭諺語:聖風信子和他的餃子,它也是在艱難時刻能為人帶來希望的口號。

餃子聖人的另外一個傳說是,1238年7月13日,在他拜訪波蘭城鎮Kościelec時,一場冰雹摧毀了當地所有莊稼。聖風信子讓人們祈禱,第二天莊稼奇蹟般復活。於是,當地人用糧食做成餃子來感謝他。

波蘭餃子既有鹹也有甜。茅屋起司(也稱農家鮮奶酪)和土豆是最普通的餃子餡。但在聖誕節時,波蘭人則往往吃酸菜餡餃子。

曼提餃子

曼提餃子(及其演繹版)常見於中亞、西亞,據記載它始源於蒙古帝國。13世紀時,蒙古帝國的騎兵就隨身帶著可用篝火快速煮食的冷凍或脫水的曼提行軍打仗。船形餃子可使肉直接受熱,意味著面皮和餡料可以同時烹煮。

食物歷史學家彼得相(Irina Petrosian)和安德伍德(David Underwood)在他們的著作《亞美尼亞菜:事實、想象與民間傳說》(Armenian Food: Fact, Fiction & Folklore)中稱,曼提這道菜最初是在13世紀中葉亞美尼亞與蒙古短暫結盟期間傳入亞美尼亞的。

沿絲綢之路而行的蒙古人也把這道菜帶到了中亞。

今天,除了亞洲餐桌上的各式餃子外,很多突厥菜系中也出現了曼提的各種變體。

在烏茲別克斯坦,曼提的親戚叫chuchvara,但chuchvara和意大利小方餃一樣,面皮頂部是閉合的。在土耳其,與曼提類似的一道美食叫Tatar böreği,還有一道叫Kayseri mantisi。前者的口是敞開的,呈三角形,以絞碎的牛肉為餡,上面覆以酸奶。後者呈船形,但要小一些,傳統上是新娘在婚禮前為未來的婆婆凖備的,以此證明自己作為媳婦的廚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