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選舉 候選人政見 見樹不見林

【記者陳金寶台北報導】翻轉選舉運動於日前對全國縣市長候選人發出區域均衡問卷,26日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記會,公佈問卷結果以及對這次選舉各地候選人對民生、環境等五大民生需求議題看法。 以下為候選人回覆名單:台北市馮光遠(獨立參選)、趙衍慶(獨立參選);桃園市鄭文燦(民進黨提名);新竹縣葉芳棟(獨立參選);新竹市長劉正幸(獨立參選)、林智堅(民進黨提名)、許明財(國民黨提名);台中林佳龍(民進黨提名);嘉義縣張花冠(民進黨提名);嘉義市陳以真(國民黨提名)、涂醒哲(民進黨提名);台南市賴清德(民進黨提名);高雄市陳菊(民進黨提名);連江縣楊綏生(國民黨提名)。回覆內容將於26日公佈於翻轉選舉部落格(http://taiwanlnversion.blogspot.tw)。 為理解本次大選針對五大民生需求區域均衡(醫療、大眾運輸、公共托育、社會救助、自來水)與財政劃分、區域整合所提出的公開政見,除候選人回覆問卷內容外,翻轉選舉運動也上網盡可能蒐集各縣市長候選人的相關發言及政見,並邀請學者專家進行分析。 一、醫療政見評論 台大健康管理所教授鄭雅文認為,各縣市的醫療需求不同,但大多數候選人並未具體評估民眾健康需求,亦未對不同社會屬性的族群作分析。她指出,縣市長候選人的施政方向,必須以社區民眾的需求為主軸;地方政府應積極建立社區健康服務體系。基於醫療政策的目的在於保障民眾就醫權,因此,以國際病人為主要客群的觀光醫院應列為產業發展政策,而不應將之視為醫療政策。 以發放補助、提供免費醫療為訴求的政見,相當普遍,但並不恰當。翻轉選舉運動認為,地方政府應妥善運用資源,用於長期的制度建置,而非短期的經費補貼。另外,醫事人員的過勞問題嚴重,鄭雅文也呼籲縣市政府應重視此問題,強化勞動檢查以確保工作者身心健康與病患安全。(評論全文請參照附件一)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滕西華也認為縣市長候選人的醫療政見普遍見樹不見林,欠缺具有縣市特點之醫療或健康政策。 二、自來水相關政見評論 翻轉選舉運動發起人賴中強表示,自來水普及率區域不均衡的現象,正反映我國地方自治制度在「中華民國憲法」下的畸形發展。全國二十二縣市中, 除了1967年升格為直轄市的台北市有獨立的自來水事業處(轄區含台北市及新北市三重、新店、中和、永和),以及金門縣與連江縣承接戰地政務有獨立的自來水廠外,其餘十九縣市自來水係由1974年成立的台灣省自來水公司提供,凍省後台灣省自來水公司改隸經濟部,2007年更名為台灣自來水公司屬國營事業。在這樣畸形的制度下,台北市、金門與連江縣對轄區內的自來水事業有監督與預算編列審查的權限,其餘十九縣市對轄區內的自來水事業卻無監督與預算編列審查的權限。一個地方自治體,對於現代都市必備的自來水供應居然欠缺自治權限,實在是莫大的諷刺。 而現實上,就自來水普及率而言,台北市、金門與連江縣分別為97.48%、94.48%、94.96%;而台灣自來水公司轄下的屏東普及率(46.89%)不到五成,苗栗(78.4%)、南投(77.95%)、台東(79.36%)不到八成。現行體制下,在自來水配水管網未到達地區,居民需自行負擔配水管之費用,即使居民位處自來水供水區,也要負擔申裝自來水之用戶外線費用;對於自來水普及率不足的地區,縣市政府與國會議員只能協助居民申請中央政府各種補助款(例如「無自來水地區供水改善計畫自來水延管工程」),來降低民眾負擔。二十一世紀的台灣還有一百六十五萬人沒有自來水,,這本身就是一個違反經社文公約的大規模人權侵犯事件。 面對這樣的扭曲現象,林智堅(新竹市)主張:中央政府應將對國營自來水公司的預算,提撥部分交由地方管理,願意比照台北市政府成立自來水事業處;賴清德(台南市)則提醒,地方政府通常無財源接收,亦無專業人員接管經營。陳菊(高雄市)則主張水利署應釋出更多台水公司董事及監察人席次與各地方政府(目前台中、台東、新北、高雄四個縣市政府各自有一席董事,而基隆、新竹、南投、彰化、台南市則為監察人)以彌補無法對自來水公司預算編列審查之不足。許明財(新竹市)亦要求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董監事席位,明定部分比例由縣市政府代表擔任,共同監督自來水事業。陳以真(嘉義市)主張應該優先採取員工與消費者參與經營管理之產業民主化,嘉義市自來水事業屬台灣自來水公司第五區處之經營範圍,第五區處涵蓋雲嘉嘉三縣市,未來第五區處體制之變革方式,宜本區域治理之理念,由三市縣共同會商討論。涂醒哲(嘉義市)主張自來水公司各區處管轄應改制為自來水公司各縣市的分公司,由各縣市首長擔任公司負責人,由地方政府直接管轄供水。葉芳棟(新竹縣)建議所有權歸中央,但是管理權應該歸地方。翻選選舉運動建議:在各縣市財源自主成立自來水事業處之前,應將台灣自來水公司各區處辦理公司分割成為數個公司,其董監事由當地縣市首長指派一定比例之席次。 三、大眾運輸相關政見評論 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系副教授石豐宇指出,由於公共運輸為許多候選人之重要政見,因此填答率很高。檢視各候選人的主張(如下表),可以發現,除了朱立倫、賴清德、陳菊、林聰賢、張花冠、陳以真、葉芳棟等分別提及DRTS,建立公車轉運站與自行車接駁設施(無縫公共運輸)之外,多數候選人注重捷運系統之建設及公車不漲價或免費(多元且可負擔),部分候選人還將私人運輸與公共運輸混為一談。來自城鄉差距明顯之縣市的候選人,多數也會提出促進區域均衡發展之鐵公路交通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候選人在開建設支票時,幾乎都忽略了計畫的自償能力與財務可行性,影響所及,許多建設支票最後也容易淪為空頭支票。 四、公共托育相關政見評論 婦女新知基金會政策部主任覃玉蓉指出,0-2歲或2-6歲學前教保服務在放府放任下,高度倚賴市場,費用連年調漲,但年輕父母薪水不漲,是家長托育困境主要來源,這次我們看到不少候選人提出「能真正減輕家長負擔」的政策,這是支持家長兼顧工作與養育的第一步,我們給予鼓勵。 然而與往年選舉一樣,還是有不少候選人的托育政見是優先發放「生育津貼」或「托育津貼」,想以此爭取選票;但根據台灣歷屆候選人不斷「開支票」的經驗來看,若缺乏「補助+定價+管理」並進的政策規劃,托育津貼其實無法有效抑制托育費用高漲,反而提供營利業者調漲收費的誘因及尋租空間。 此外,我們也看到各縣市公共托育資源分布不均,加上有些縣市的候選人積極提出擴展公共托育的政見,有些縣市的候選人則強打津貼加碼、完全沒有公共托育政見,另有些候選人則提出倚賴私營業者的市場托育政見,卻沒有提出要如何抑制收費、也沒有談到如何保障教保人員勞動條件不受業者剝削、更沒有提出有效的托育品質監督,恐導致各縣市公共托育發展更不均衡。 五、社會救助相關政見評論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呂建德指出,社會救助在縣市之間產生的嚴重不均問題,尤其臺北市與其他縣市的差異特大。多數縣市長候選人(共計13個縣市17位縣市長候選人回覆)對於「如何解決社會救助跨縣市不均現象」並未有實質的回應,仍舊著眼於如何推動該縣市的救助工作,例如:提高現金給付額度、增加實物給付內容與管道、建立社會資源整合平台、發展脫貧方案等,這些策略對於解決區域差異的實質效果有限,除非回到中央與地方的結構問題上,否則只會讓資源不均的縣市之間差距更大。事實上,僅少數縣市長候選人提出的解決策略較為具體,也反映出結構的問題。 六、財政劃分相關政見評論 公平稅改聯盟發言人洪敬舒表示,從已回覆的各陣營候選人意見可見,各陣營對於未來可能掌政的巿府財政狀況,皆存在高度憂慮感,並體認到地方財政收入不足必然影響整體建設與福利安全網的佈建,對原已弱勢族群將更為不利。但各陣營仍以增加在統籌分配款中的分配比重,並競相提出對自身有利的公式計算基礎,做為提高財政收入的重點,此舉雖有助於增加獲配金額,但在國家總體稅收不足的前題下,將統籌分配款視為地方主要財源亦不免短視近利。因此各地方政府各自爭食有限資源,不如共同合作,要求中央落實稅制建全與合理化,取消不當減稅措施,以擴充稅基,則分配稅的總財源才可能隨著「把餅做大」,各地方政府才有機會增加分配總額。 七、區域整合相關政見評論 成大都計系教授石豐宇也指出,區域整合相關政見除了馮光遠回答較為全面,游錫堃提到公投,以及賴清德、陳菊、葉芳棟、陳以真、潘孟安、蔡啟塔、李沃士與楊绥生重視擴大地方財源之外,多數候選人只注重國土治理與經濟發展面向,其他面向著墨不多。 總體而言,各縣市長候選人之回答普遍存在幾個現象:(1)現任執政者多描述在任政績以爭取連任(2)普遍存在亂開政策支票,而忽略政策經費來源、實際可執行程度等問題(3)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整體市政規畫概念。(4)將問題責任推給中央不願分配更多資源,較為缺乏地方層次的反身性思考及相鄰縣市的區域整合性思考。 翻轉選舉運動認為,本次九合一大選可視為為地方政治的定期總體檢,應趁此時一一檢視目前地方治理所面臨困境及挑戰,不應將選戰主軸過度集中於國族認同或中央層級的國家經濟政策方向辯論,否則將淪為執政者以空洞口號綁架選舉而喪失討論區域治理政策的大好時機。 選舉結果出爐也並非討論的結束,而是監督當選者是否能實踐政見的開始,我們也將持續關注區域資源的各種相關議題,並期待將討論延續至2016年的國會與總統大選。201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