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鬧鐘就會痙攣!台中女童「抽搐猝死」 醫電擊22次才搶回一命

台中市一名12歲的小涵(化名)在過去兩年間,經常在清晨聽到鬧鐘響後驚醒大叫,全身僵直痙攣。今年初某日早晨她再次發作,但這次抽搐時間過長,甚至出現心因性猝死,緊急送醫,經過22次電擊才成功撿回一命。事後診斷發現,小涵患有遺傳性心律不整的「長QT症候群」,誘發「多型性心室頻脈」,所幸在規則使用藥物和定期追蹤下,如今已健康地回歸校園生活。

▲就讀小六的12歲女童聽到鬧鐘會在夢中尖叫、痙攣,狀態持續2年,經檢查確診罹患罕見遺傳性心臟病。(示意圖/ENews資料庫)

據了解,小涵一聽到鬧鐘聲就會在夢中突然尖叫,全身僵直抽搐,這種情況已經困擾她兩年。今年初,小涵的狀況愈發嚴重,媽媽原以為她會像以往一樣,在一到兩分鐘內自行甦醒,沒想到這次情況卻特別嚴重。由於抽搐時間過長,小涵一度出現心因性猝死,緊急送往醫院搶救。在短短40分鐘內,醫生對她進行了7次電擊,給予藥物治療仍未能穩定她的狀況。醫生緊急安裝葉克膜,並放置了右心室導線進行過速激發治療,又再歷經15次電擊,小涵的生命狀況才得以穩定下來。

經過詳細檢查,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醫師戴以信發現,小涵的心電圖QT波段明顯延長,加上家族中有人早年猝死,因此懷疑她患有遺傳性心律不整。經過基因檢測後,確診小涵罹患「KCNH2基因相關的長QT症候群所誘發多型性心室頻脈」。戴以信醫師解釋,長QT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心律不整疾病,可能由15種基因突變引起,最常見的前三種是KCNQ1(運動時發作)、KCNH2(起床鬧鐘刺激發作)和SCN5A(睡眠中發作),這種症候群起因於心臟肌肉細胞膜電位離子通道異常,導致「早期後去極化」效應,進而引發多型性心室頻脈,多數情況下會導致不明原因的暈厥或抽搐。

戴醫師進一步說明,此類患者多半會因不明原因暈厥、也可能會抽筋,他推測小涵早上起床大叫及進入無意識全身痙攣,是手機與鬧鐘導致,於是建議小涵服用藥物控制外,將手機與鬧鈴調整為震動模式,以降低誘發抽搐發作的風險。長QT症候群的治療主要使用「乙型交感阻斷劑」來降低交感神經活性,減少發作機率。戴以信強調,若發生像小涵這樣的嚴重電氣風暴,除了藥物積極治療外,還需放置「體內去顫器(ICD)」以防在醫院外發作時能立即電擊救回病人。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心臟科醫師戴以信指出,小涵罹患「KCNH2基因相關的長QT症候群所誘發多型性心室頻脈」。(圖/中國醫提供)

戴以信醫師表示,目前已幫小涵裝設體內去顫器,住院1個月後已順利出院,重返校園上學,沒有留下腦缺氧、認知功能異常等後遺症,他也直言,小涵的案例其實非常幸運,如若不是媽媽警覺性高及後續醫療急救處理得當,很可能會失去寶貴生命或導致永久性腦傷。中醫大兒醫兒童心臟病及超音波中心副院長謝凱生則提醒,當發現孩童出現不明原因「暈厥」或「抽搐」,應盡速至醫療院所兒童心臟科就醫,檢查是否有尚未發現的心律不整,並接受適當的治療。

更多eNews報導
唐治平堅不認屍!前女友丁寧深夜感嘆「已經完全不是他」求外界給空間
台東警騎重機遇鳥襲!滑行70米撞樹「連人帶車」高處墜落 命危搶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