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不足也引痔瘡?醫師點名5運動,養肌促血循不怕痔瘡「卡住」


痔瘡是許多民眾的難言之隱,想避免痔瘡發作除了注意飲食以外,醫師提醒下身肌力不足、缺乏鍛鍊也是成因之一!但是對於患有痔瘡的人來說,選擇運動要兼顧保養效果與避免症狀發作更是關鍵,比起健身訓練,5種能同時鍛鍊心肺、促進血液循環的運動,才是上上之選!

痔瘡因血液循環不良而形成,下半身肌力不足也是元凶!

痔瘡是肛門血管擴張而引起的病變,除了懷孕生產時壓迫肛門血液循環、長期便秘而形成之外,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智則於臉書分享,一般民眾也會因肛門周遭組織老化、缺乏鍛鍊而下身肌力不足導致痔瘡。

婦產科醫師烏恩慈曾於臉書說明,痔瘡的主因是肛門壓力過大,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而形成,因此常久坐久站的上班族、長期便秘、體重過重、孕婦等都是痔瘡高風險族群。想擺脫痔瘡,除了要多喝水、多吃高纖食品預防便秘外,鍛鍊下半身肌力的效果最為顯著。「強壯的大腿是人體的第二顆心臟,能幫助靜脈回流,促進下半身血液循環」,因此就能預防痔瘡。

重訓、騎單車讓痔瘡「滴血、卡住、掉出來」?醫示警:治療前應避免「這類運動」

雖然下半身肌肉鍛鍊,對於保養健康有許多好處,但已有痔瘡、甚至正頻繁發作的人,恐怕就須暫時避免!家醫科醫師陳敬睿曾於臉書分析,一位身材健壯的大哥曾因健身完上廁所時發現滴血前來求診,醫師猜測,當健身訓練負重過大、用力時憋氣,導致腹內壓上升,就可能因而影響肛門靜脈回流,讓痔瘡困擾加劇。陳威智醫師也建議,痔瘡發作時,應避免重訓、負重訓練等容易讓痔瘡卡住的運動。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一旦得了痔瘡,就不能再做重訓健身運動!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為文提醒,從事重訓、鐵人訓練、長跑、騎單車時會讓痔瘡掉出來,不是因爲這些運動不好,而是痔瘡太大、太久不處理,正確態度是該抱著「處理這些痔瘡,繼續好好運動」的心態,待痔瘡治療完畢後,繼續運動,對骨盆腔循環才有長遠的好處。


痔瘡患者做什麼運動?醫:2類運動效果佳,一招沒時間運動也能做

那麼,罹患痔瘡或較容易發作的患者,該做些什麼運動,才能兼顧保養與改善?陳威智醫師建議,應每周運動至少3次,每次持續20~30分鐘;可採取快走、跳繩、游泳等,能鍛鍊下盤與心肺的有氧運動;行有餘力的話,再搭配瑜珈、仰臥起坐等鍛鍊腹部的運動。

鍾雲霓醫師解釋,透過運動促進血流循環時,會間接訓練肌肉張力、血管彈性。當血管有彈性、血液不停滯、局部膨脹壓力低,肛門血管與軟組織就比較不會有提早老化、脫垂、腫脹、血栓阻塞的情形,因此「對於肛門血管最好的保養,就是運動」,沒時間運動的民眾,則建議搭捷運、公車等交通工具時早一、兩站下車,透過多走路創造運動機會。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肌力不足也引痔瘡?醫師點名5運動,養肌促血循不怕痔瘡「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