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管癌原因是什麼?症狀有哪些?膽管癌存活率高嗎?

膽管癌是什麼,你知道嗎?台灣光罩執行長吳國精日前傳出因罹患膽管癌離世,讓國人不太熟悉的膽管癌躍上媒體版面。事實上,膽管癌新增個案逐年增加,台灣每年約有2000多名新診斷的膽管癌患者,人數直逼胰臟癌。究竟膽管癌原因是什麼?膽管癌症狀有哪些?膽管癌存活率高嗎?治療方式有哪些?Yahoo奇摩顧健康帶你一次掌握!

相關新聞》台灣光罩執行長吳國精膽管癌病逝 醫師示警「這些症狀」要注意

Elderly Asian old man sitting on sofa having stomachache, old age suffering from stomach ache holding his stomach in living room, people health problem, food poisoning
膽管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多半要等腫瘤很大造成壓迫,才會出現腹脹、體重減輕、黃疸等症狀。(示意圖/Getty Images)

膽管癌又稱「膽道癌」,綜合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血液腫瘤科醫師杜政勳的說法,這是一種從膽道上皮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為肝癌之外,第二常見的肝膽惡性腫瘤。一般來說,年輕人較少罹患膽管癌,常見於60歲至70歲的高齡者,男性略多於女性。另依照發生位置,可分為肝內膽管癌(占1成)及肝外膽管癌,而後者又區分為肝門膽管癌(占6至7成)及總膽管癌(占2至3成)。

膽管癌為何會發生?肝病學術防治基金會說明,多數膽管癌找不到確切的致病原因,但危險因子包括:先天膽道構造異常(例如總膽管囊腫、肝內膽管囊腫等)、罹患容易反覆造成膽道發炎的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膽結石、原發性膽道硬化症),以及有肝內結石、肝臟寄生蟲,或是患有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都是罹患膽管癌的高風險族群。

此外,肥胖、65歲以上長者、糖尿病患者、抽菸、酗酒,或經常性接觸亞硝胺、戴奧辛、多氯聯苯等有害物質,亦可能提高罹患膽管癌的風險,民眾不可不慎。

綜合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及杜政勳醫師的說法,膽管癌可透過血液檢測(如CEA、CA-199腫瘤指數、肝炎指數、黃疸指數、鹼性磷酸酶生化檢查)和影像檢查(如腹部超音波檢查、腹部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膽管胰管掃描)等方式來診斷。如經檢測懷疑罹患膽管癌,便會進一步進行腫瘤組織切片來確定診斷。假如你也是高風險族群之一,建議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才有機會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哦!

接著,你一定想發問,罹患膽管癌有哪些症狀?其實,膽管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在治療上相當棘手,死亡率極高,與「癌王」胰臟癌並列,也被稱為「隱藏版癌王」。

統整血液腫瘤科醫師陳苓萍、杜政勳、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的解釋,肝內膽管癌早期通常沒有症狀,或會出現發燒、體重減輕、腹痛、全身乏力、夜間盜汗等容易忽略的非特異性症狀;患者往往拖到末期才被診斷出來,導致預後不佳。

至於發生率較高的肝外膽管癌,可能會等到腫瘤已經塞住膽管,導致膽汁淤積而產生黃疸、茶色尿、灰白便、皮膚癢(手掌與腳底最明顯)、食慾不佳、體重減輕、疲勞等情形,或出現發燒、右上腹悶漲等阻塞合併感染的症狀時,患者才會有所警覺。

林口長庚血液腫瘤科醫師陳仁熙表示,直接切除病灶能有效治療膽管癌,但能動手術的患者不到3成,術後也容易復發,術後平均五年存活率僅10%~30%;至於無法手術或接受化療者,平均存活期僅8至10個月,晚期膽管癌的五年存活率更是小於5%。

膽管癌的治療方式,主要分為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五種。手術是最優先的治療方法,但外科手術常面臨兩難:長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附近的血管及神經多,手術難度高;而長在肝臟裡面的膽管癌雖較容易切除,卻因症狀不明顯,往往到了末期才確診,預後不佳。

化學藥物治療也是重要治療方式之一,可搭配放射性治療,作為晚期癌症的治療方式,或是術後的輔助性治療方法。衛福部說明,目前膽道癌之國際標準的複方化療是Gemcitabine(健擇、健仕)合併Cisplatin(順鉑),簡稱GC。但使用GC療法後,僅25%患者化療後腫瘤明顯縮小,整體中位存活期為11.4個月,而且還有白血球低下的副作用,治療反應不盡理想。

近年來,免疫療法已成為癌症治療新趨勢,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衛福部於2023年核准免疫治療可用於膽管癌,但免疫治療費用高,且沒有健保給付,舉台中榮總醫院嘉義長庚醫院資料為例,患者每三周需靜脈注射一次免疫治療藥物「吉舒達」,換算下來一個月自費約需12萬,對患者而言是不小的負擔。關於免疫治療藥物詳細費用,建議讀者諮詢各家醫院會更清楚哦!

相比傳統化療,標靶治療則能提供更好的治療效果與生活品質。腫瘤醫學科醫師姜乃榕表示,目前膽管癌已發現多個明確可治療的靶點,包含FGFR2融合或重排、IDH1突變,均有對應藥品可使用,醫師會參考基因檢測結果,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標靶用藥。

標靶治療必須進行基因定序檢測,確定其突變位點後,再搭配使用相應的藥物,治療才有效。台北榮總精準醫學暨基因體中心提及,傳統的基因定序,一次只能針對一種特定基因進行檢測,現在有了次世代基因定序(NGS),能同時判讀數百個標的基因的變異,有助於快速挑選適合的標靶用藥。

但是,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費用可不便宜,自費價格一般落在1萬至10萬元,以台大醫院基因分子診斷實驗室公布的檢驗項目及費用來看,次世代定序癌症藥物基因檢驗,一次要價3萬8500元。幸好自今(2024)年5月1日起,肝內膽管癌納入健保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考量基因檢測目的各有差異,加上患者需求、檢測方法、基因位點多寡不盡相同,衛福部採取「健保定額給付、民眾自付差額」的辦法,詳細資訊讀者朋友可參考下文。

若不幸罹患膽管癌,在飲食及照護方面可得格外留心。血液腫瘤科賴基銘建議,患者應定時定量或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食物可選擇脂肪含量較低的肉類,比如雞肉、魚肉、瘦牛肉等。至於飲食烹調,則以清淡為主,例如清蒸、清燉、水煮或涼拌的烹調手法,避免油炸或油煎。

另外,國泰綜合醫院提醒患者,放慢生活步調,避免過度緊張,可以適時運動放鬆心情,更重要的是,要以正向積極的態度配合治療,一來可以減輕不適,二來可以提升存活率及增加生活品質。此外,定期回診追蹤檢查及治療也很重要,切忌聽信祕方亂投醫而放棄正規治療,才不會花錢又傷身。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羅芋宙

參考資料

膽管癌(Cholagiocarcinoma)(台灣癌症基金會)
膽管癌治療新曙光(高醫醫訊,血液腫瘤內科醫師杜政勳)
棘手難纏的膽管癌 怎發現?怎治療?(好心肝會刊)
膽道癌(Biliary Tract Cancer)(嘉義長庚紀念醫院)
膽道癌(國泰綜合醫院)
膽管癌簡介(汐止國泰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陳苓萍)
【衛教文 膽管癌】(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臉書粉絲專頁)
研發台灣膽道癌專屬免疫化療複方(NGS) 降低副作用 整體存活期延長至19個月(衛福部)
全民健康保險藥品價格明細表(中華民國西藥代理商業同業公會)
肝道癌/膽管癌文章(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科醫師姜乃榕)
膽囊膽管癌專區-膽管癌-Gallbladder Cancer(台灣癌症基金會)
醫病共享決策輔助表:晚期肝癌的藥物治療選擇(台中榮民總醫院)
嘉義長庚肝癌自費治療簡介(嘉義長庚肝癌團隊)
免疫及標靶治療在晚期膽道癌的進展(台北榮民總醫院精準醫學暨基因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