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米酵菌酸與氣候變遷有關嗎?張金堅撰文分析「氣候危機就是健康危機嗎?」

 

最近食安問題相當多,最受民眾關注的莫過於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衛福部也在3/28晚間證實了,從死者身上驗出台灣相當罕見的米酵菌酸,目前推測患者可能就是因為米酵菌酸而喪命;米酵菌酸這個我們從來沒有聽過的名詞,為什麼會突然出現在台灣,是相當值得探討的議題,是否跟全球的氣候變遷、海水升溫有關係呢?

延伸閱讀》食物中毒症狀有哪些?食物中毒通報要找誰?預防食物中毒「五要原則」

延伸閱讀》米酵菌酸是什麼?米酵菌酸中毒症狀有哪些?米酵菌酸哪些食物可能有?

最新的4月號《常春月刊》由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教授張金堅執筆的「氣候危機就是健康危機嗎?」一文,正是探討氣候變遷對身體健康狀況的影響,文中也提醒: 氣候變遷不只是更熱而已,同時也讓人類更接近病原體、病原體與人類更接近…..,相當值得大家省思,全文如下: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93期

 

文/張金堅

 

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於2023年11月30日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揭開序幕,首次將「健康日」納入議程,並於開幕後第三天,包括美國、日本、中國在內,共有124個國家共同簽署「氣候與健康宣言」宣示,將健康放在氣候行動的核心,共同發展氣候韌性,並強化醫療建設,建立低碳、永續、公平,且能使未來世代也受益的衛生體系。

 

氣候變遷對於人類健康的衝擊是複雜且多樣的,據WHO報告指出,近20年來極端高溫的頻率增加,除了導致中暑等熱傷害高齡人口數上升七成,也使得如登革熱等傳染病流行頻率提升。另外,氣候變遷也會影響身體各器官系統的疾病及心理健康,所以,本篇嘗試針對氣候變遷對人類健康做全面探討,並與讀者分享。

 

氣候變遷:不只是更熱

全球暖化不只是南北極冰融,也會導致病原體引起的人對疾病增加頻率及病情,像是登革熱、肝炎、肺炎、瘧疾、茲卡病毒等。根據「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之研究指出,像是氣候變暖、乾旱、熱浪、森林大火、洪水、海平面上升,會影響由病毒、細菌、動物、真菌、原生動物、植物等引發疾病,大約有375種,當中有218種,大約有58%疾病,會受到氣候災害的影響,研究團隊還發現氣候與疾病有四大重要關聯。

 

❶氣候災害使病原體與人類更接近:天氣變暖和降水變化,是蚊子、跳蚤、鳥類和幾種因哺乳動物的傳播的疾病有關,這些哺乳類動物又與病毒、細菌、動物和原生動物的爆發有關,包括登革熱、鼠疫、萊姆病、茲卡病毒、瘧疾等。

 

❷氣候災害使人們更接近病原體:由於氣候災害使人們被迫遷移,導致或增加與一些新的病原體的接觸。例如,熱浪與幾種藉由水傳播疾病增加有關;洪水和海平面上升,則會增加腸胃炎、霍亂、沙門氏菌病、肺炎、傷寒、肝炎、呼吸道疾病和皮膚病等的發生。

 

❸氣候危害增強病原體生命力:氣候變遷改變病原體的特定方面,包括氣候更適合繁殖、加速生命周期、增強毒性等,像是強降雨及洪水提供了蚊子更好的繁殖環境,使得黃熱病、瘧疾、登革熱等疾病會增加。

 

❹氣候危害可使人類免疫下降:氣候變化可能迫使人們進入不安全的生存環境,以及一些基礎設施被破壞,會增加和病原體的接觸,還有減少就醫機會,或中斷治療。像是乾旱使得衛生條件變差,會增加得到霍亂、結膜炎、痢疾、疥瘡和傷寒的機率。(如圖一及圖二)

 

 

 

 

 

氣候變遷是本世紀對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除了直接構成的衝擊之外,熱浪和洪水等災害也會增加傳染病散播的風險,城市空氣汙染則會導致肺癌、乳癌、中風、肥胖、神經系統及精神方面等疾病。世衛組織表示,全球暖化必須限制在巴黎協定1.5℃目標內,「以避免災難性的健康影響,並防止數百萬人因為氣候變遷相關因素而喪命」。

 

然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日前表示,根據目前的國家碳減排計畫,本世紀末氣溫增幅趨勢將達2.5℃到2.9℃,而暖化每增加0.1℃,都會加劇對氣候的負面影響。聯合國的數據顯示,自從2015年的COP21氣候峰會以來,助長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年增9%;世界氣象組織(WMO)也警告,溫室氣體增排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濃度,在2022年創下新高。

 

在全球方面,根據重要年度評估「刺胳針倒數」(Lancet Countdown)在這次的杜拜氣候大會登場前發布報告說,去年 全球民眾平均有86天暴露在危及生命的高溫中,其中約有60%的天數,是受氣候變遷影響。

 

除了危及性命之外,高溫酷暑造成的更多乾旱也將加劇飢餓問題。在本世紀末升溫2℃的情況下,到2050年,有5.2億人口將經歷中度或嚴重的糧食不足。至於空汙這個健康殺手更是不容小覷,這是因為氣候變遷使得熱浪更為強烈和頻繁,造成空氣充斥著汙染物,威脅到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健康。

 

全球公共健康最大外部威脅

世衛組織表示,化石燃料排放造成的室外空汙每年造成超過400萬人死亡,而且世界上幾乎99%的人口,呼吸到的空氣都超出世衛的空汙指導方針,這會增加呼吸道疾病、中風、心臟病、肺癌、糖尿病和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Energy Policy Institute)最近的研究顯示,汽車和工業排放物,以及沙子和野火等空氣汙染物的懸浮微粒,是對全球公共健康的最大外部威脅。

 

在此同時,氣候變遷也助長了風暴、洪水和火災等其他極端天氣事件,持續威脅世界各地人們的生命與健康,特別是暴風雨和洪水會產生積水,成為蚊子孳生的溫床,增加霍亂、傷寒和腹瀉等傳播疾病的風險。

 

而全球暖化升溫又會加劇傳播擴散,包括登革熱、屈公熱(chikungunya)、茲卡病毒(Zika virus)、西尼羅熱(West Nile fever)和瘧疾等蚊媒傳染病,因為氣候變遷而推升了蔓延風險。專家指出,在升溫2℃的情況下,登革熱傳染病例將會增加36%。

 

不僅如此,心理學家警告,對地球暖化下人類未來的擔憂,也會引發焦慮、憂鬱,甚至是創傷後壓力(Post-traumatic stress )的增加,特別是那些已經在和這些疾病奮戰的人們,更容易受到影響。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谷歌(Google)趨勢數據顯示,2023年前10個月,人們對「氣候焦慮」(climate anxiety)一詞的線上搜尋量,是2017年同期的27倍。

 

COP28首份《氣候與健康宣言》的目標

在COP28之《氣候與健康宣言》中為了達成目標,在宣言中有數個不同的行動面向,包含:

 

◎加強氣候與健康資訊服務、監測。

◎與不同社群共同建立合作關係,如:原住民、兒童與青年、高齡人口等,容易受氣候變遷衝擊健康的群體。

◎認知到健康與氣候調適息息相關,應有跨部門合作發展調適行動等。

除了上述的行動外,宣言也強調投資在衛生系統的重要性,鼓勵國內預算、多邊融資銀行、慈善企業擴大對氣候和健康的投資。

 

當天,已有全球基金承諾提供3億美元的資金給健康系統,其中洛克菲勒基金會承諾1億美元的資金給解決氣候與健康問題的方案。另外健康宣言之外,COP28主辦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亦和數家慈善機構,在2023年12月3日宣佈捐助7.77億美元,將這筆捐款用在解決因升溫而惡化的熱帶疾病。(如圖三)

 

 

 

台灣在氣候變遷下,如何守著民眾健康

回到台灣,根據行政院公布的「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112年~115年)」,在調適中的健康領域是由衛福部、勞動部和環境部主責;但計畫中缺乏與其他領域或其他部門之間的合作和連結。

 

整個行動計畫也僅著重在熱疾病危害防治與宣導,缺少對氣候變遷可能造成的其他健康衝擊如: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風、神經系統疾病,乃至癌症或影響心理健康等的評估與防治。

 

雖然台灣未簽署宣言,但近年來台灣極端高溫、登革熱等傳染疾病的頻率增加,已對民眾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將健康問題放入氣候行動的核心乃重中之重,至於氣候變遷造成身體各器官系統的影響分述如下:

 

◎呼吸道疾病

氣候變遷會造成呼吸道疾病,溫度上升使海洋中毒物揮發,花粉及種子量增加,乾旱導致塵土變多,降雨促進黴菌及微生物的生長,使得氣喘、過敏性鼻炎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容易復發。高溫會加速化學反應,改變空氣汙染物質的組成及分佈,城市中的交通工具所排出的氣體,容易因高溫而釋放出臭氧(O3),引起胸痛、咳嗽、喉嚨刺激或鼻塞,惡化氣喘及肺氣腫的症狀,甚至可能會導致肺組織纖維化,還有肺癌。(如圖四)

 

 

 

◎心血管疾病

氣候變化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在特別冷或是特別熱的天氣,會讓原來心血管疾病的症狀惡化,增加胸痛、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及腦中風的發生率,尤其老人及獨居的人屬於高危險群。研究發現,當氣溫低時會增加血壓及血液黏稠度上升和增加心臟的負荷;氣溫介於11~15℃時,發生心肌梗塞死亡的相對危險性(relative risk)是氣溫介於22~23℃時的1.31倍;氣溫每低1℃,未來一個月內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增加2%。

 

氣溫越高時也會增加心肌梗塞風險,每高1℃時,相對危險性為1.015倍。心血管疾病在冬天的致死率比在夏天時高;相較於年輕人,老人在寒冷天氣中,較易有冠狀動脈血流量減少的情形,導致老人的死亡率較高。

 

◎腎臟疾病

氣候越炎熱的地區,罹患腎結石的機率越高。當平均氣溫越高或溼度越低時,流汗導致水分不足,使得腦垂體後葉(posterior pituitary)分泌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造成尿量減少而增加腎結石的發生機率。

 

夏天發生腎結石的比例比冬天高,男性比女性高,職業為軍人、廚師和機房的高溫作業人員,也比較容易有腎結石。研究發現當熱浪(heat wave)來襲時,因急性腎衰竭或相關腎臟問題而至急診就診次數增,因此在天氣炎熱時,應適時補充水分,以減少罹患腎臟疾病之風險。

 

◎消化道疾病

許多微生物如沙門桿菌(Salmonella spp.)及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等容易在高溫時快速生長。原來低溫、少雨的地區,因氣候變化造成大雨及水災,大雨會增加水源性疾病,而水災會增加鈎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 spp.)及隱孢子蟲症(cryptosporidiosis)的感染。夏天所引起腸胃道疾病的致病原可能為細菌或寄生蟲,而冬天以病毒為主如諾羅病毒(Norovirus)或輪狀病毒(Rotavirus)。

 

◎神經疾病

氣候與腦中風之間的關聯性,是多因素且非常複雜,氣溫會影響血壓、交感神經活性、血液黏稠度和身體活動程度。研究發現,冬天時腦中風發生率較高,低溫會增加住院率、住院天數及腦中風死亡率,尤其對老人的影響甚大。

 

空氣汙染及當空氣中粒徑小於2.5微米的懸浮微粒濃度越高時,會提高腦中風的發生率;氣候變遷使得海水中有毒海藻及重金屬增加,加上殺蟲劑的使用,則可能會造成神經系統受損。

 

◎睡眠

天氣變化會影響人的情緒,使得睡眠情形受到干擾。怕熱的人可能在炎熱夏天難以入眠,研究發現,夏天室內溫度上升,造成老人在夏天相較於其他季節總睡眠時間減少、夜間醒來次數增加,以及睡眠效率降低。

 

◎皮膚疾病

過度日曬可能會有日光性皮炎(solardermatitis),甚至會出現日光性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日曬與紫外線會惡化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的症狀,長波紫外線照射(UVA)及環境汙染物會造成皮膚細胞的傷害及加速皮膚的老化。氣候變化容易造成蕁麻疹(Urticaria)、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或其他皮膚疾病(如圖五),極端天氣所造成的皮膚疾病以感染最為常見,其中以細菌為主。

 

 

夏天又濕又熱易發生汗疹(miliaria),增加蚊蟲叮咬,容易有膿皰瘡(impetigo)和黴菌感染如汗斑、股癬及足癬,使接觸性皮膚炎惡化或復發。

 

◎癌症

高溫易使水中的毒物揮發到空氣中,氣候改變導致極端天氣變得更為頻繁,大雨及水災使得土壤裡有毒物質和重金屬沖入水中,當這些物質進入人體,可能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加上空氣汙染日趨嚴重,肺癌遽增,乳癌也不例外。

 

2022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年會(ESMO)上,英國倫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查爾斯.斯旺頓(Charles Swanton)教授發表了關於PM 2.5顆粒如何引發非吸菸者肺癌的研究外,並強調亦會增加乳癌的發生。他認為「這些非常小的顆粒可以深入肺部並進入血液,然後被乳房和其他組織吸收。已有證據顯示空氣汙染可以改變乳房的結構,透過發炎過程促進腫瘤生長。」

 

ESMO公共政策主任Jean-Yves Blay教授也表示,「現在有強而有力的流行病學生物學證據證明,PM2.5顆粒暴露與癌症之間存在聯繫,減少汙染確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

 

在2023年9月,歐洲議會在全體會議上通過了關於歐盟環境空氣品質指定正在進行修訂的報告,該報告反映了ESMO將細粒顆粒(PM2.5)年度限值設定為5μg/立方米。

 

◎病媒及人畜共生傳染病

氣候變化會擴大病媒的範圍及縮短病原體孵化時間,導致發生瘧疾(malaria)、登革熱(dengue fever)、黃熱病(yellow fever)、各種病毒腦膜炎(viral encephalitis)、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利什曼原蟲病(leishmaniasis)、萊姆病(lyme disease)、盤尾絲蟲病(onchocerciasis)等病媒及人畜共生傳染病危險性增加。

 

◎熱疾病

1950年後亞洲地區炎熱的白天和夜晚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台灣也有每日最高溫及每日最低溫上升的現象,高溫日數也呈現增加的趨勢,以台北最為明顯。熱疾病可分為熱暈厥(heat syncope)、熱痙攣(heat cramp)、熱衰竭(heat exhaustion)及熱中暑(heat stroke)。

 

熱中暑是熱疾病中最嚴重的情況,通常中心體溫高於40℃,同時有神智不清、陷入昏迷、癲癇等嚴重影響中樞神經的症狀。

 

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夏季高溫潮濕又時常有午後雷陣雨,這種高溫炎熱加上下雨前潮濕悶熱的天氣,容易引發熱中暑。熱浪的定義為連續兩天高達35℃的高溫,熱浪會增加熱中暑的機會,當炎熱的天氣越久,危險性越高,通常每年的7到8月死亡率最高。當老人熱中暑時,有20~33%可能會造成不可逆的腦部損傷,而死亡率高達10~70%,致死的原因為對溫度的調節能力嚴重下降。

 

結論

氣候包括各種氣象的要素,如溫度、濕度、氣壓、風速、雨量、大氣中懸浮物顆粒物數目等。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會影響到人的身體運作,由於溫室效應(the greenhouse effect)的關係,導致氣候變得更為多變而且不穩定,極端的天氣(extreme weather events)也變得更劇烈,次數更頻繁。全球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兩者間的關係是多樣、複雜且重要的,台灣也不例外,極端的天氣更會影響人的健康、安全及存活。

 

許多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消化道疾病、神經疾病、精神疾病、傳染性疾病、熱相關疾病、意外災害及癌症等,都與天氣變化息息相關。藉由努力了解氣候變化對於健康的影響,建立預警系統,隨時掌握當地最新的氣象動態,以及提升醫療體系對於緊急情況的快速反應,可以減少或避免人體健康遭受天氣所帶來的威脅。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張金堅:體驗咖啡的生活美學
張金堅:催產素在愛與幸福荷爾蒙中扮演的角色

看更多相關新聞
全集團都有問題?寶林饒河店負評一堆 客人吃到嚴重胃痛用餐還天降大蟑螂
寶林茶室公司餐沒人敢吃?客人中毒員工全逃過 內行曝餐飲業黑幕
寶林茶室案死者驗出米酵菌酸 彰基:善盡社會責任 無償提供標準品
寶林茶室無3/20中毒個案 專家揪2可能關鍵
米酵菌酸是什麼?米酵菌酸中毒症狀有哪些?米酵菌酸哪些食物可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