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文化小旅行 探索城市多元記憶
記者范瑜/專題報導
建城已140週年的臺北蘊含多元文化,無論是清代臺北城城牆使用的唭哩岸打石加工的唭哩岸石、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草山水道與藍寶石泉、大量希臘式元素並充滿神秘的自來水博物館園區蓄水池地下宮殿,以及有著山林景觀和歷史遺跡故事的總督府山林課宿舍(0km山物所)等,各個深具歷史人文、自然生態及在地特色,邀民眾實際走進臺北的文化生活場域,將日常生活場景透過具故事性的文化角度,重新看見我們習以為常的巷弄街景,切身感受屬於臺北的文化風格。
為使民眾更加了解臺北各處所的特色故事,臺北市文化局推動臺北「文化小旅行」,新增14處文化點,其中,位在捷運唭哩岸站旁的「唭哩岸打石文化展示牆」,介紹了18世紀中期開墾者的住家和水圳護坡、清代臺北城建城時的城牆、日據時期推動「現代化」的指標性建築-臺北帝國大學(今日臺灣大學)校門,以及20世紀中期大量煉鋼和燒製玻璃、陶瓷時所用的爐材,都使用在唭哩岸打石加工、耐火的唭哩岸石。該處不僅展示保存的石牆,更呈現打石產業過往與工具,藉此讓民眾能更深入認識唭哩岸石的歷史。
0km山物所 都會中的山林入口
在金山南路二段203巷中,一排日式建築及綠葉茂密的老樹相當顯眼,該建築群原為日據時期山林課之員工宿舍,戰後,由林務局接收,持續供職員居住所。其中,「0km山物所」是以最靠近公園的3棟百年日式住宅與戶外空間所打造,結合臺灣山林永續生活的概念,不僅保存基地內的10棵老樹,更佈置臺灣不同海拔的山林景色,將整條街打造成一個「城市中的山林入口」;戶外景觀則打造出具有歷史累積與住戶參與的複森林景觀、以樟樹呈現臺灣沿山經濟的次森林景觀、歷史遺跡故事中日式花園的裏花園景觀,以及以家中庭園花圃為靈感的蒔光巷景觀,讓人彷彿走入山林氛圍中。
草山水道藍寶石泉 嘆為觀止
尋訪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草山水道與藍寶石泉,則須花費一些腳力。進入草山水道系統步道,經過一座名為「第三水管橋」的石拱橋,石拱橋的石板鋪設為其供水系統特色,過橋後進入安山岩石屋內,映入眼簾藍色粼粼的美景,就是著名的藍寶石泉,由於泉水內富含鈉、鈣、鎂、鉀等礦物質,不僅透過縫隙比細菌還小的安山岩天然過濾,更與安山岩石屋相映成趣,泉水形成如藍寶石般的光澤,相當迷人。
自來水博物館 尋訪神秘地下宮殿
位於臺北自來水博物館內、小觀音山步道頂端的蓄水池,昔日為臺北水源重地,屬軍事管制區,其出水量預估可供應約15萬人用水,於民國66年配合新式淨水場完工後停止使用,108年重新開放參觀。整體建築呈現新古典主義建築特色,蓄水池上方以草皮覆蓋,內部則別有洞天,設計大量希臘式元素在池內的導流牆底座,其導流牆柱列整齊壯觀,經過整修與燈光架設後,充滿神秘的地下宮殿感,歡迎民眾一同探訪這處城市中的秘密景點。
「唭哩岸打石文化展示牆」位於捷運唭哩岸站旁。(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唭哩岸打石文化展示牆」展示保存的石牆與打石產業過往與工具,讓民眾認識唭哩岸石的歷史。(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唭哩岸打石文化展示牆」展示保存的石牆與打石產業過往與工具,讓民眾認識唭哩岸石的歷史。(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0km山物所」圍牆內打造以庭園花圃為靈感的蒔光巷景觀。(記者范瑜攝)
該建築群原為日據時期山林課之員工宿舍,戰後由林務局接收,持續供職員居住所。(記者范瑜攝)
安山岩石屋內,映入眼簾藍色粼粼的美景,就是著名的草山水道藍寶石泉。(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草山水道的泉水,如藍寶石般的光澤,相當迷人。(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自來水博物館園區蓄水池地下宮殿,設計大量希臘式元素在池內的導流牆底座,其導流牆柱列整齊壯觀,經過整修與燈光架設後,充滿神秘的地下宮殿感。(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臺北自來水博物館內、小觀音山步道頂端的蓄水池,整體建築呈現新古典主義建築特色。(記者范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