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使用幹細胞製「人類胚胎模型」學者:有助研究不孕症

合成胚胎是什麼?

與精卵結合產生的自然胚胎不同,英國劍橋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學者Magdalena Żernicka-Goetz運用可發展成任何類型的「胚胎幹細胞」,培養出類似胚胎的結構,可稱作「基於幹細胞的胚胎模型」。

合成胚胎的研究目的?

現今研究難觸及人類胚胎發育階段初期發生的問題,如人類懷孕初期流產、胚胎著床失敗、不孕等,加上目前學界觀察胚胎發育的常用物種多為老鼠或是斑馬魚,與人類胚胎仍有很大程度不同。

英國科學家在《衛報》報導中表示,研究合成胚胎並非為了複製人類胚胎,而是希望研究減少使用自然胚胎,並能針對不孕症等症狀尋求治療方法。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邀請生理及生物醫學研究專家回應此議題,成功大學生理學科暨研究所教授楊尚訓指出,臨床上人類的胚胎檢體或流產胚胎並不容易取得,因此這份體外產生胚胎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對基礎發育生物學的一個研究模式,模擬人類早期胚胎發育。

合成胚胎是否涉及倫理爭議?

牽涉人類為生物題材等相關研究存有高度倫理爭議,而這項研究是否涉及倫理方面的限制,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朱志成表示,這取決於所生成的類胚胎(embroids)與真正胚胎(embryos:含體內和體外授精產生的胚胎)的相似度,若相似度低,甚至無需遵循目前人類胚胎只能在體外培養14天的限制。

若兩者有極高的相似性,朱志成則認為,除了「14天」的限制外,若適當鬆綁法規,更能鼓舞該學術領域的研究進展,畢竟人類胚胎在著床後的發育仍有細節尚未釐清。

  • 無需精卵用人體幹細胞製胚胎?英美研究引道德爭議

台灣是否有合成胚胎研究?

楊尚訓表示,台灣較無將胚胎幹細胞分化成合成胚胎或人工胚胎的研究,不過,目前有許多進行胚胎幹細胞或誘導式幹細胞的分化的研究,可形成特定的類器官(Organoid),例如腦、腸胃道、血管等。

朱志成認為,台灣在合成胚胎議題上「喜憂參半」,喜的是有足夠時間準備因應倫理議題的衝擊,憂的是台灣與歐美國家在基礎研究轉譯為臨床應用的需求趨勢一致,但在此議題上,英國、以色列、荷蘭、中國、澳洲與美國等有相關的研究報告,台灣並未有同步的研究成果。

合成胚胎是否有法律規範?

由於「合成胚胎」研究的技術與觀念先進,台灣雖然無相關研究,但對於合成胚胎未來所可能造成倫理與社會觀念衝擊, 朱志成指出,可先以歐美及其他國家的法規作為國內政策的參考。

朱志成表示,此次英國研究人類合成胚胎的發育,可能已超前人類合成胚胎存活時限14天的限制,劍橋大學便自主性的集合相關領域科學家與政府的相關管理單位共同商討,發展一套規約,作為研究人員自我管理的依據。

楊尚訓則認為,台灣若研究合成胚胎,一定要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討論通過,並根據「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規範」明訂規範,需嚴格遵守不得以複製人為研究目的。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雞皮疙瘩」促毛髮再生 台大研究登國際期刊
「雞皮疙瘩」促毛髮再生 台大研究登國際期刊
380萬年前早期人類頭骨化石 衣國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