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引述智庫研究 近六成台灣企業擬撤資中國

北京鼎泰豐上個月宣布,將關閉中國北京、天津、青島、廈門、西安等城市共14家分店,預計花費新台幣2.6億元、資遣800名員工。(圖為鼎泰豐北京漁陽分店)   圖:截自鼎泰豐官網
北京鼎泰豐上個月宣布,將關閉中國北京、天津、青島、廈門、西安等城市共14家分店,預計花費新台幣2.6億元、資遣800名員工。(圖為鼎泰豐北京漁陽分店) 圖:截自鼎泰豐官網

[Newtalk新聞] 40多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開始吸引境外投資人。由台灣人率先赴中設廠。隨後,日本、美國和歐洲商人也紛紛前來尋商機。如今,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台灣製造商、餐飲業者和其他企業主再次引領潮流。但這次,是將企業撤出中國的潮流。

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中國問題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領導的研究顯示,在去年年底接受調查的約 610家台灣企業中,有超過 57%正在或考慮從中國遷出,還有些少數公司正在或考慮從台灣遷出,背景是中國經商環境日益惡化,且對台海恐爆發戰爭的擔憂揮之不去。

跨國公司正在撤出中國

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前八個月,外商對中國工廠、商店和其他硬資產的投資下降了 31.5%。對於一個多年來是「外資聚寶盆」的國家來說,這是個驚人的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甘思德研究指出,多達 57%的台灣企業傾向將部分業務遷出中國,比例遠高於其他企業。據他研究,在對華經營的美國企業中,僅不到四分之一正在考慮或已開始遷出中國,而這麽做的歐洲與日本企業佔比僅約 10%。

「台商可能是『礦井裡的金絲雀』」甘思德指出,「這些企業的觀點與行為預示著,在面對要將業務遷出中國或留在中國的考量時,全球公司可能會如何行動。」研究指出,除了面對中國風險高度擔憂外,台灣企業似乎是出考量對沖風險、實現地區和全球生產布局多元化,而並非要與中國徹底脫鉤。」

此外,也有許多跨國公司都發覺自身難與中國切割。在面對中國不斷上升的勞動成本、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仍不足,以及最近中國政府對任何西方事物都日漸懷疑的局面下,由於中國市場規模龐大,這些企業仍認為留在中國至關重要。

例如,儘管大量享受補貼的中國製電動車湧入歐洲,導致歐盟對中貿易關係加劇惡化,福斯汽車(Volkswagen)等德國企業正持續擴大在華業務。雖然來自中國本土品牌的競爭加劇,但星巴克(Starbucks)等西方消費品牌,仍在擴大投資中國市場。

台商向印度多元化發展

甘思德的研究顯示,台灣公司日漸有意將部分業務從中國轉移到南亞和中亞,主要是中國地緣政治的對手國——印度。

今年七月,甘思德前往台北時,從一些企業高管得知,在總統賴清德領導下,政府明確推動台灣企業向亞洲(不含中國)多元化發展,目的是在中國對台的威脅越來越大之際,加強台灣與亞洲其他國家聯繫,同時,提高台灣企業競爭力。

至於北京方面,已注意到外國企業對中國的興趣正在減弱。中央政府出檯一系列措施,試圖留住這些企業,包括一再承諾開放經濟。然而,這一努力與習近平「整體國家安全」的議程相衝突,該議程重點,是讓中國擺脫對西方產品的依賴,抵禦所謂的外國威脅。

這使得對華投資,成為外國企業的潛在雷區。在中國經濟因私人投資、消費疲軟而陷入困境之際,另一個關鍵增長引擎也正被扼殺。

隨著中國消費市場近年持續低迷,以小籠包聞名的台灣餐飲品牌「鼎泰豐」八月份宣布將於今年10月31日關閉中國 14家門店時,中國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發出了集體哀嚎「一個時代的逝去」,也象徵為鼎泰豐全球戰略布局的一次重大轉變。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中國取消台灣農產品免關稅!陸委會:施壓恐嚇傷害兩岸農漁民利益
鬼扯不滿賴清德就遷怒台灣農漁民! 中國25日起停止台34項農產品免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