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邀賴清德國情報告 游盈隆:立法院將公審新總統嗎?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   圖:新頭殼資料照/張良一攝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 圖:新頭殼資料照/張良一攝

[Newtalk新聞] 針對於立法院黨團協商,初步達成依政黨比例,國民黨9人,民進黨9人,民眾黨2人發言詢問前來國情報告的新任總統賴清德,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今(14)日臉書發文說,這樣的安排形同立法院將「公審賴清德總統」,他期期以為不可。就算賴總統本人願接受這種屈辱的安排,有識之士也應群起反對,站出來大聲說NO。因為「公審」將徹底顛覆當前憲政體制的基本理念、制度與價值。

游盈隆表示,立法院最近是天天鬧翻天。昨天,舉行政黨協商,主要是研商「賴總統赴立院做國情報告」,至於讓民進黨頭痛的「花東快與環島高鐵特別條例」,延到後天討論。

游盈隆說,立法院此時此刻急於研議有關「總統赴立院報告」相關事宜,當然是在野黨有意給新總統一個下馬威。但,這也是台灣破天荒第一次,新總統很可能在近期受邀去國會做國情報告,牽涉整體憲政體制運作、政黨角力與憲政慣例的建立,值得一評。

游盈隆說,2005年修憲,憲法增修條文第四條第三款「立法院於每年集會時,得聽取總統國情報告」,這提供了一個法源,一個依據,提供總統與全體立法委員面對面的互動機會。有借鏡美國總統每年在聯邦參眾兩院發表國情咨文的意涵,立意甚佳。

游盈隆說,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新任總統在上任一年後,才發表第一次國情咨文(the State of Union),向國會及全國人民報告國家當前的狀況。畢竟,才剛上任或還沒上任多久,並不適合發表什麼工作報告的。取而代之的是,美國總統通常會在就職第一年的百日前後,向國會兩院發表演說。最近的例子是,拜登總統2021年4月28日發表國會演說。

游盈隆說,美國這項制度起源甚早,約略在開國時期就有,相關文獻顯示,1790年首任總統華盛頓發表第一次國情咨文,1913威爾遜總統恢復這項慣例,一直到現在為止。其間,最轟動的包括小羅斯福總統(FDR), 甘迺迪總統(JFK),雷根總統的國情演說。事實上,美國歷任總統的國情演說,不分民主黨或共和黨,一般來講都很受歡迎,在啟迪與鼓舞人心方面有很大作用。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2024/3/8發表國情咨文,他全程都看了,也是很成功的演說。

游盈隆說,美國是最典型總統制國家,「權力分立與制衡」是整個憲政體制的核心觀念與價值,總統與國會都是人民選舉產生,因此具有「二元民主正當性」(dual legitimacy),沒有誰比誰更能代表民意的問題。總統每年去國會發表一次國情咨文,建立總統與國會的有意義連結,是好主意。但總統發表國情咨文後,並不接受國會議員提問,也沒有這樣的制度設計。

游盈隆說,台灣目前雖然是類似法國的「半總統制」(Semi-presidentialism),但也是強調「權力分立與制衡」,體制上具「二元民主正當性」。但從近期國民黨立委如傅崐萁等人口中講起來,好像只有立法院才真正代表民意,這無疑是錯誤的理解與認知。如果根據這種錯誤的理解與認知問政,未來問題將層出不窮。

游盈隆說,昨天立法院政黨協商,就總統赴立院做國情報告一事,似乎獲得了一些模糊的決議。不論那些決議是什麼,我覺得有幾點是需要釐清的:

第一,新總統有必要上任後,立刻去立法院做國情報告嗎?他的看法是,於情於理於法,都看不出有這種必要。
第二,賴清德總統究竟何時去立院發表國情演說較適當?他的看法是,至少上任後三個月;之後,每年一次,大約四月發表國情咨文,比較妥當。
第三,關於總統發表國情演說後,應否接受立委詢答?據報導,昨天三黨代表發言後,由韓國瑜院長裁示一個初步意見「…總統國情報告後,由立院各黨團推派代表發言,每人6分鐘,發言人數依政黨比例,國民黨9人,民進黨9人,民眾黨2人,順序為民眾黨,國民黨,民進黨…」。光各黨代表發言時間加起來就兩小時,還沒加上回應時間。

游盈隆說,這樣的安排形同立法院將「公審賴清德總統」,本人期期以為不可。就算是民進黨或賴總統本人,基於不明的理由,願接受這種屈辱的安排,有識之士也應群起反對,站出來大聲說NO。因為「公審」將徹底顛覆當前憲政體制的基本理念、制度與價值。同時,也絕非2005修憲的原意。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林國成投票挺藍、意外擋掉自己法案 綠嘲諷:還在幫人數鈔票
國情報告詢答?吳思瑤:黨團獲充分授權 沒有問賴清德態度

看更多相關新聞
賴清德總統上任何時到立院「國情報告」?「即問即答」?黃暐瀚解答了
總統上任即報告沒必要?游盈隆3點分析指形同公審:賴清德願意別人也該反對
吳思瑤:賴清德願國情報告 各黨團也應當參與就職典禮
賴清德真想國情報告? 黃揚明曝民進黨3動機
解碼》卡在1個字!藍白聯軍踩很硬 賴國情報告難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