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部門2030年淨零轉型路徑】3面向11措施 提升競爭力

記者郭曉蓓/專題報導

全球朝向淨零趨勢發展,歐盟2023年將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針對高耗能產品收取碳關稅,經濟部提出「製造部門2030年淨零轉型路徑」,推動 3 大面向、11項措施,並擬定石化、電子、鋼鐵、水泥、紡織、造紙6大產業減碳路徑,提升臺灣產業在淨零時代競爭力。

經濟部指出,臺灣製造部門碳排放結構以電力為主,約占64%,非電力與製程排放則分占22%及14%。因此,經濟部提出「製造部門2030年淨零轉型路徑」,以「先減少排放,再淨零排放」為推動策略,從「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循環經濟」等3大策略11項措施著手,由國營事業、領頭羊企業帶頭,逐步擴散建構企業減碳能力。

經濟部進一步指出,在具體作法上,「製程改善」著重降低製程排放,路徑短期以設備汰舊更新、導入智慧節能管理為主,長期朝氫氣技術及含氟氣體削減等創新技術發展。「能源轉換」改用低碳能源來減少排放,短期以擴大使用天然氣及生質燃料為主,長期則朝綠電及無碳能源等。「循環經濟」從源頭減少能資源的使用,短期以原料替代、使用固體再生燃料(SRF)及能資源整合為主,長期則發展二氧化碳捕捉再利用(CCU)等突破性創新技術開發應用。

經濟部也擬定石化、電子、鋼鐵、水泥、紡織、造紙6大產業減碳路徑,這6大產業是製造部門排放占比較高的產業,也屬於重要基礎工業或出口產業,在淨零轉型扮演關鍵角色。政府特別結合產業公協會及供應鏈中心廠作法,進行合作減碳,朝向綠色轉型,創造我國淨零轉型競爭力。

經濟部提出「製造部門2030年淨零轉型路徑」,推動 3 大面向、11項措施。(經濟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