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創不只有白手起家!二、三代接班創業家冒出筍,如何為傳產續命?

每一年夏天對我們來說都是特別的,因為「AAMA台北搖籃計畫」即將迎接新一批創業夥伴加入。

我也待過創業型公司、當過共同創辦人,所以能感同身受創業家的處境,那是生活極度透支且高速運轉的狀態,隨時要接受市場嚴格考驗。而創業家必須一直顛覆與挑戰自己,創造新的成就。畢竟「創業」2個字聽起來真的很熱血理想,等到親自投入後就會發現「哇!好多苦是外人不知道的。」那創業家們要如何面對隨之而來的種種挑戰?這就是「AAMA台北搖籃計畫」成立的初衷,我們的目標是陪伴這群創業家找到成長方向,協助他們成為更好的企業領導者。

今年AAMA台北搖籃計畫第13期招募剛剛截止,來報名的創業家產業領域來自生活服務組的數量多於數位科技組,這和過去幾年大多是數位科技為大宗的狀態很不一樣。

我想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樣的轉變也可能跟後疫情時代來臨有關係。延續2、3年的新冠疫情讓許多人停下來,並重新思考:「我這輩子追求的生命意義是什麼?」「我能為世界帶來什麼改變?」進而更加關注周遭生活環境,並將自己的實際需求轉化為創業題目,讓創業主題變得更軟性也更多元化。

startup 圖/<a href="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busine
startup 圖/

靠學長姊「引路」減少碰壁

AAMA台北搖籃計畫自 2012 年啟動,每年固定徵選20多位成長期創業者加入,並邀請10多位成功創業家與高階經理人擔任導師,進行為期2年的創業輔導。累積到現在,我們已經成長為274名創業家、100多名導師凝聚而成的新創社群。學員之間的日常互動有著信任與默契,而學員與導師之間也亦師亦友,有些導生甚至產生了革命情感,跨世代的經驗交流都深化在整個社群裡。

而我們在與創業家交流的過程中,需要時時確認的是這群夥伴「真正需要什麼樣的協助」,以此規畫相關內容來協助他們成長。在AAMA,我們每年都會進行內部調查和討論,從中觀察創業家們遇到的真實挑戰。成長期的創業家主要面臨以下幾個議題:商業模式與成長策略、海外市場拓展,以及人才招募等,這都是一連串環環相扣的經營管理難題。

AAMA能做的,是連結許多資深前輩的經驗在這裡,提供創業家們請益學習、降低試錯成本,幫助他們在創業路上少走彎路。

所有人是因為各自的「創業夢」而聚集在這個地方,我們互相分享一路上所有甘苦、淚水許多焦慮不安的心路歷程。但創業夥伴之間若只停留在情感上的陪伴,支持的力量難免較為薄弱。除了在你跌倒的時候陪你哭、扶你一把,頂多聽你發牢騷抱怨,但然後呢?這樣的協助對創業家而言真的遠遠不足。

因此,我們希望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成為引路人。既然AAMA有幸聚集了這麼多寶貴的創業經驗,我們希望給予更多實質的智慧傳承,除了透過課程工作坊,或邀請導師一對一協助鑑定商業模式或產品、業務、資金和組織拓展的可行性,或以創業導師的角色傳授個人化建議和提醒,甚至導入個案輔導的模式,來協助創業家找到下一個目的地或新賽道。

當然,每一位創業家都很聰明,也都很有個性,再加上AAMA的核心精神是「成功不可複製,智慧可以傳承」,所以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更趨近於陪伴、並提供前進的參考方向,但最終選擇及決定權永遠掌握在創業家自己手中。

Three cheerful elegant classic business sharks, bu 圖/shutterstock
Three cheerful elegant classic business sharks, bu 圖/shutterstock

地方創生、永續轉型都是考題

以台灣新創圈的發展趨勢來看,創業題目乃至創業家身分,都正在發生變化。

還有另外一個觀察,過去我們對於創業家的想像大多是白手起家,並以技術型創業為主,但台灣現在出現一股新力量:傳統家族企業的二代、三代陸續接班,他們背負著家庭期望與使命,同時也面臨創新轉型的挑戰,以及追求自我實現的理想存在。如果我們把「創業」的定義放寬,這群人其實也可以被視為創業家,他們可能在花東地區推動地方創生,在桃園的重工業廠房做永續轉型,或在中南部默默當起隱形冠軍。他們也正在積極創新轉型。所有的創業家都面臨著各自的經營課題,看起來相似但實際上卻又不盡然相同。我們也常常在思考並內部討論,AAMA 能給予的幫助和支持是資源連結或串接嗎?又或是有更深層的待解問題必須抽絲剝繭地去探索。

過去很多人都認為AAMA是一個加速器,加入以後就能迅速鏈結各種創業資源,但更準確地說,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學習型平台,我們想要找尋的創業家不一定要是最知名、最會賺錢的,而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創業動機,並擁有「這是一輩子的事業,要堅持往前走下去」的信念,同時也願意不斷突破自我,肩負起台灣下一個世代責任的領導人。

當所有人齊聚在AAMA的時候,相互是學習對象,交流不同觀點,這是非常棒的火花。這裡的學習不僅僅涵蓋公司營運策略,也關注創業家個人的心理素質提升,例如如何處理輿論壓力、公關危機,甚至是跟身邊的人好好相處溝通,乃至與創業夥伴「好好說再見」,我們都希望建構出相應的支持和解方。

這會是一條很長遠的路要走,希望,我們能給予力量,更能幫助彼此找到前進的方向。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