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值得仔細探討的漢光演習

總統蔡英文視導「漢光38號演習」聯合截擊作戰實彈操演。   圖:國防部提供
總統蔡英文視導「漢光38號演習」聯合截擊作戰實彈操演。 圖:國防部提供

[新頭殼newtalk] 國軍「漢光38號」演習第二階段已經落幕,在高溫、高濕度下辛勤演練的士官兵們值得鼓勵,但是在冷氣房制定演習計劃的高階將領們則應嚴加檢視。

國防部的三軍聯合反登陸作戰計劃,將解放軍海上進犯分為航渡階段與登陸階段。而台灣相對應順序基本上就是:一、空軍和海軍攻擊40多公里外敵軍船團,二、接下來陸軍的多管火箭從30多公里的岸上攻擊,前二階段稱爲【聯合泊地攻擊】;三、由於敵軍換乘登陸艇,砲兵和陸軍航空兵從20多公里的岸上進行【反舟波攻擊】,四、在最後的3-5公里處,拖式飛彈和標槍飛彈進行【灘岸反擊】幾個戰術。本文就各軍種、武器、和戰術進行探討。

空軍

解放軍假如對台灣發動攻擊,合理的假設是所有的機場跑道和戰備跑道將被摧毀,就算空軍有快速修復的能力,敵軍仍可能持續攻擊我軍的跑道。在東部某山頭被挖空的佳山基地,解放軍滲透的特戰人員或第五縱隊,以肩射防空飛彈就可將其出入口封鎖。由於台灣沒有短場起降和垂直起降的戰機,當機場跑道和戰備跑道將被摧毀時我軍現有的各型戰機將無法升空迎敵。而國防部因為沒有攻勢思想與作為,因此欠缺電子攻擊能力。雖向美國購買高速反輻射飛彈可摧毀對岸的敵軍雷達,但仍欠缺可執行電子偵查與干擾的現代載具與設備。

海軍

為因應解放軍近年來大量建造和部署海軍艦艇,美海軍陸戰隊已開始除役M1A2戰車,改裝備大量能攻擊船艦的多管火箭和反艦飛彈。美軍靈活調整其戰略和戰術,並以便宜有效的武器因應解放軍海軍的威脅,這才是不對稱作戰的精髓。

反觀台灣,國防部見解放軍大量建造戰艦,也跟進加碼「國艦國造」數量,似乎仍停留在海軍與海軍在海上對決的思維。而台灣這些水面艦的防空與反潛能力薄弱,出海之後存活率甚低,更不用說在港時都坐以待斃。而此政策是在解放軍已有大量技術成熟的反艦飛彈背景下所制定,等於是為解放軍提供其不對稱作戰的目標。而剛下水的萬噸級兩棲登陸艦由於雷達截面龐大,更容易受到解放軍的攻擊。

現代戰艦雖有匿蹤設計,但由於外溢的雷達與通訊等電子訊號,警戒中的戰艦仍可被敵軍偵測、鎖定、和摧毀。更何況海軍戰艦多成排錨泊在港,一旦遭遇突襲,極可能被摧毀泰半。即使在第一波攻擊後倖存下來,由於敵軍的火力覆蓋,我軍戰艦的行動自由將受到限制,可能連出海發射魚雷或反潛火箭都有困難。而小型飛彈快艇的風浪承受度不足,面對敵軍直升機或攻擊無人機時的存活率更低。

1967年反艦飛彈在以、埃戰爭中第一次使用。埃及以飛彈快艇發射蘇聯製冥河導彈,擊沉以色列驅逐艦艾拉特號。從此人類海戰進入飛彈時代。國防部過去雖有「制空、制海、反登陸」的口訣,但對於可制海的武器--反艦飛彈,卻從來沒有大量生產裝備部隊。一直到2022年1月立法院通過2400億軍購特別條例,才開始準備量產反艦飛彈。但中科院從來沒有量產的經驗,計畫執行不到半年就要追加預算,似乎在規劃、控制、與管理出了問題。

台灣的反艦飛彈歸海軍的海鋒指揮部管轄。考慮到解放軍可能會動用無數的海上民兵小船,中科院的反艦飛彈應當能夠分辨大型水面戰艦和小船,否則以一枚100多萬美元的反艦飛彈攻擊小船,成本效益太低。幾年前雄三飛彈測試時,誤擊台灣的漁船,可以看出中科院的反艦飛彈似無辨識小船的能力,仍有改進的空間。

陸軍

國防部打算灘岸殲敵,所以將所有自走砲、榴彈砲、多管火箭,甚至不該用於反舟波的主力戰車推到海岸第一線;似乎沒有考慮解放軍在兩棲登陸前會先對登陸地點的海岸進行戰術轟炸,可能把我方的有生戰力摧毀殆盡。

陸軍的多管火箭

陸軍計劃以多管火箭攻擊船艦,恐怕力有未逮。比起反艦飛彈,相對便宜的多管火箭主要用來攻擊陸地上的固定目標。因爲有火箭的助推,它的射程比一般的火炮遠。但一般來說,爲了降低成本(每一枚火箭約幾千美元)多管火箭並沒有將數據鏈、雷射導引、紅外線成像、或雷達導引整合。因此陸軍想要以多管火箭直接命中解放軍大型水面戰艦的機率很低。雖然多管火箭可有集束彈藥,在一定程度上壓制敵軍作戰,但仍無法直接擊沈解放軍的戰艦。敵軍因爲有船殼的保護,多半亦毫髮無傷。而且水面艦艇運動時,彼此之間保持的距離遠大於地面部隊。幾枚多管火箭可以消滅一個連的步兵,但靠運氣可能只擊沉幾艘小艇而已。

陸軍的榴彈炮

台灣陸軍長久以來一直計劃用榴彈炮攻擊海上移動戰艦的戰術也有問題。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常識算出該戰術的有效性。榴彈砲射出炮膛的初速每秒不到1公里。假設攻擊12海浬(約22公里)外的水面目標,砲彈至少需22秒才能到達目標。同時假設解放軍最大的055驅逐艦以時速25節航行,從砲兵定位後的這22秒內,該驅逐艦已航行近300公尺,遠超過該艦長度的180公尺。加上水面艦艇的戰術閃避運動,更降低榴彈炮命中率。

動用大批榴彈砲發射的彈幕,雖然聲光效果俱佳,但沒有直接命中的話,砲彈在水面爆炸,除動能被水吸收外,其側炸碎片分佈的樣態也無法擊傷敵艦。就算直接命中,除非直接引起戰艦的彈藥庫或鍋爐爆炸,否則也無法將之擊沉。由此可知設計用來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傳統榴彈炮,並無法有效攻擊海面移動目標。

更何況敵軍的反砲兵雷達在一分鐘內就可將我軍的榴彈炮和多管火箭陣地定位,再不到一分鐘敵軍的砲火就襲掩而至。M109A6自走砲最多每分鐘四發,也就是每發射四、五發炮彈後,就得移動。然而台灣地狹人稠,海岸沒有多少空地供自走砲移防。因此以榴彈炮進行反登陸作戰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陸軍的反戰車飛彈

用$10萬-15萬美元一枚的反戰車飛彈應付解放軍海上民兵,或解放軍登陸艇的萬船齊發的戰術根本不符合成本效益。陸軍買數量龐大的托式飛彈、地獄火飛彈是屬於攻頂「化學能」穿甲彈,用瞬間高熱能融穿複合裝甲後才引爆。艦船為了瘦身,根本沒有附加裝甲、甚至是薄皮;即使是解放軍的05式兩棲戰車,也是為了減重而沒有裝甲。

更何況以地獄火9公斤的炸藥從上方攻擊大型船艦,最多只把甲板炸一個洞而已,無法將它擊沉。美國賣給台灣的魚叉反艦飛彈的炸藥有一百多公斤,可以在船艦的水線炸出一個大洞,使其迅速沉沒。

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國防部開始有採購大量標槍反戰車飛彈的主張。但與其等敵軍裝甲部隊上岸後再用反戰車飛彈攻擊,倒不如以反艦飛彈直接將其運輸艦在海上擊沉更為簡單有效。至於短程的刺針肩射防空飛彈在烏克蘭的平原可以大顯身手,但在台灣城鎮和山地多樹之處,恐怕就難以施展。

陸軍似乎爲了證明其存在價值,幾十年來購置了大量的反戰車飛彈、榴彈炮、多管火箭、和多種旋翼與陸地載具,全都是兩支陸軍在陸地進行大規模決戰的武器,而不是攻擊來自海上的移動敵軍。幾位國防部長甚至還要求部隊勤練刺槍術與熟讀四書五經;不免讓人懷疑台灣黃埔陸軍是否仍在準備70多年前已經輸掉的上一場戰爭。

脫離現實的戰術想定

漢光演習多半是以固定劇本(想定)進行,對指揮官而言,戰術訓練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思維,以給敵軍不斷的意料之外與突襲,降低敵軍勝算。因此準則與教範不能一成不變;實兵演習需重視指揮官的臨場反應和即興戰術;軍兵種間的協調與聯合作戰更不能紙上談兵。戰術偽裝與謀略欺敵也至關重要,而戰術、戰技、與程序(TTP)都需重新設計。因此作戰計劃、兵力結構、部隊部署、後勤補保、電子戰、戰場情報準備等,也都需配合指揮管制體系重新翻修。

同時台灣應揚棄以「防衛固守」衍生的死守陣地戰術。馬英九時代的「磐石戰略」在海岸定點防守,
多力分,只會讓台灣陷入「馬奇諾防線」的危險。因此國軍應改採現代化的機動戰,可在短時間高度集中兵力與火力,以大幅增强戰力。這就需要國軍以新思維發展新戰術、購置新載具、及部署新武器等。可惜的是,國軍似乎仍著重在武器硬體,而沒有從上述的無形因素層面根本解決。

而現代戰場不可或缺的電子戰設備並非看得到的船堅炮利,卻可決定現代戰爭的結果。以色列在電子戰科技研發表現卓越,得以和西方國家平起平坐。台灣民間產業雖具備射頻基礎,但缺乏政策鼓勵,加上中科院壟斷,所以民間能量幾乎無法貢獻於國防,疏爲可惜。從過去數十年來向美方的軍購項目來看,國軍幾乎不曾重視電子戰。這需要有科技訓練和現代思維的將領與國安會的軍事顧問們方能竟其功。

由於缺乏和西方國家的交流,更由於六十多年沒有戰事,國防部年度的漢光演習固然贏得大多數台灣人的歡呼,但只要仔細探究,可以發現其劇本都半因循苟且,脫離現實。台灣國防持續弱化的結果,只會增加解放軍犯台的信心,增加美軍出兵的成本,甚至降低美國介入的意願。抗中保台不應只是口號而已,現今民氣可用,執政黨更應拿出決心進行國防事務革命。

更多新頭殼報導
056A潛伏東岸「看完」漢光北返?日防省曝光解放軍3艦密集現身
殲敵搶灘、建立陣地!國軍漢光演習屏東「聯合登陸作戰操演」 場面壯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