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怪柯文哲 國民黨的阿Q邏輯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上周末的全台六場地方補選,相較於藍5綠1的結果,更多輿論雜音傾向檢討柯文哲及其民眾黨;民眾黨缺席其中五場,僅在雲林麥寮鄉長推派人選參戰並得到11%而落敗。

如單從結果而言,柯文哲當然是輸;但如從參選動機安排與基本實力的結構性原因衡量選戰得失,則可明顯得出,所有趁機在補選後發難質疑柯的聲音,都犯了「基本歸因錯誤」的邏輯:直接將敗選結果歸因於藍白不合、柯個人性格,而選擇性大量忽略白營在六場補選的外部環境先天不利因素。

只要稍對台灣地方選舉了解的人,都不難在選前對這六場選舉的結果做出基本的政治判斷——民眾黨不會贏得其中任何一場的選舉。因為最根本的原因不在於柯或民眾黨魅力消退,而是地方補選的「遊戲規則特徵」包括:選舉期間短、既有勢力有基本盤、投票率低、返鄉投票人潮少,本就有利當地地方派系進行選舉催票動員,因此民眾黨想靠大選那套政策打高空的模式贏得補選,簡直天方夜譚。

除非是在地方派系帶槍投靠「加盟」的前提下,否則民眾黨基本不可能在非都市選區尤其是偏鄉地帶贏得任何選舉。因為藍綠政黨體系下的地方派系,不可能無端將象徵派系資源的公職席次讓出;而地方補選會去投票的大宗,往往就是藍綠各自透過組織系統催票動員的基本盤,而這些正好是柯文哲至今仍舊欠缺的。

而就此將柯文哲的補選策略打成父子騎驢也不高明。因為柯如六場全推派人,極高機率會是六場皆輸的結果,然而如六場皆不派,亦會被定義為「蓋牌」不敢面對非都市選區的貧弱經營問題。全推人與不推人都會被檢討下,折衷推出一席就是眾多糟糕選項中,看起來比較不差的一個選項。

更何況正是民眾黨太弱了,因此必須威武自強以示有餘。劉備伐吳如此,諸葛亮北伐也是如此,明知不會贏、不可為而仍須為之;而不打也馬上就會被看破手腳,反而很快就會迎來決戰性戰役。也因此只能小打,透過小打向眾人表態我還能打,並且盡量將戰爭成果限縮在可控範圍。

其中最令人憂心者莫過於國民黨。國民黨贏的席次,皆是原本藍營就已占有,僅因立委勝選所進行的遞補選舉,在如此強大的主場優勢面前豈還能輸?

然而國民黨官方竟將勝選原因直接歸因於人民對新內閣的不滿情緒;且國民黨傳統輿論帶領者不罵綠反而在酸柯消風。一股令人再熟悉不過的國民黨專屬的自滿情緒再度瀰漫。

國民黨高層自總統敗選後從未深刻檢討敗選原因,失去對連續三度大選失敗應有的民意敬畏,只敢討論賴僅有四成支持度,逕將其他六成劃為柯不選就會投己的阿Q邏輯。而所謂的改革充其量只是樽節措施的聊備一格存在,根本喚不回民眾對國民黨肯定的作用。(作者為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