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硬派演講藏訊息!《日經》這樣看,推動經濟「去中國依賴」恐導致全球供應鏈混亂、台灣投資外流

 

民進黨打破「8年魔咒」,總統賴清德從蔡英文手中接下執政權。賴清德與副總統蕭美琴昨日正式宣示就職,美、日發表聲明恭賀。《日本經濟新聞》以「台灣賴政權,將在供應鏈上進一步推動和民主國家的合作」報導分析,賴將承襲蔡英文路線,推動經濟「去中國依賴」,美國、歐洲和日本正在敦促台灣企業分散其生產基地,因為他們正在關注「台海事變」的風險,不過,《日經》認為,無論是在軍事還是經濟領域,如果兩岸之間的對抗升級,都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混亂,以及臺灣投資的外流。

以下為《日本經濟新聞》全文報導:

 

臺灣賴政權,將在供應鏈上進一步推動和民主國家的合作

 

剛於20日就職的臺灣總統賴清德,呼籲與半導體等供應鏈上的民主國家進行合作。他承襲了前任政權的路線,透過與美日歐的聯絡,推動經濟「去中國依賴」。

 

在就職演說中,賴總統強調「臺灣掌握了半導體最先進技術,位居人工智慧革命的核心」。他表示「將維持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地位,把握地緣政治變化帶來的機遇」。

 

他提出了5個重點發展產業:
1. 半導體 
2. 人工智慧
 3. 軍事產業 
4. 安全控制(伺服器、監視攝影機等) 
5. 下世代通訊。同時也提出發展量子電腦和無人機等產業。

 

這些產業都與國安密切相關,正是美國等國正在重組供應鏈以因應中國的領域。臺灣在先進半導體和伺服器等高科技產品擁有高市佔率,可藉此帶動經濟成長。

 

在經濟政策上,基本上承襲了前任蔡英文政權的路線。蔡政權轉變了親中的國民黨馬英九政權(2008-2016年)推動的兩岸經濟一體化,降低了對中國的經濟依賴。

 

蔡政權著重的是將在中國設廠的生產基地遷回國內,以及與美歐日和東南亞的經濟關係。賴總統在就職演說中也表示「歡迎臺灣企業回臺投資,鼓勵本地企業留在臺灣」。

 

與2016年蔡政權上任時相比,臺灣的對外投資中中國(含香港)的佔比,從4成下降到1成左右;出口依賴度也從4成降至3成。全球供應鏈重組在這過程中起了助推作用。

 

臺灣的經濟走勢也出現變化,原本與中國關聯度高的經濟增長,在1-3月份實質GDP同比增長6.51%,創下11個季度新高。出口低迷到中國,被出口美國的強勁表現所彌補。

 

賴總統在演說中也提到,臺灣正在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表示「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不過,在中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情況下,臺灣加入面臨重重障礙。


相比以往總統就職演說,賴總統在內政問題上著墨更多。他列舉了通貨膨脹、房價、貧富差距等問題,承諾「積極應對社會關切的問題,全力推動所需改革」。

 

在今年1月的總統選舉中,賴總統的得票率僅40%,為歷來第二低,主要原因是年輕選民對內政問題的不滿情緒上升。他所屬的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席位也未過半。

 

在半導體產業發展中,電力供給短缺是一大隱憂。賴總統在談能源政策時提到「發展多元綠能」,但並未提及野反對黨和經濟界要求恢復使用核電的具體措施。

 

中國政府已經開始對支援岸田政權的舉措採取行動,這可能被視為是對其進行的挑釁。中國政府在19日宣佈,將對日本、美國以及歐洲聯盟(EU)和臺灣生產的化學樹脂涉嫌不當低價進口展開調查。

 

儘管中國對經濟的依賴度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最大的貿易夥伴。商界強烈希望能夠緩解與中國的緊張關係。美國、歐洲和日本正在敦促臺灣企業分散其生產基地,因為他們正在關注「臺海事變」的風險。

 

無論是在軍事還是經濟領域,如果兩岸之間的對抗升級,都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混亂,以及臺灣投資的外流。

 

 

圖片來源:岸田文雄、拜登臉書、總統府提供

 

原文網址:賴清德硬派演講藏訊息!《日經》這樣看,推動經濟「去中國依賴」恐導致全球供應鏈混亂、台灣投資外流

掌握時事,鎖定放言

更多放言報導
賴清德談兩岸關係遭朱立倫轟「兩國論檯面化」⋯陳方隅批「在野黨不該隨中起舞」、陳明祺:對岸無法接住善意恐錯失歷史良機
賴清德談兩岸關係強調「打造新台灣」⋯國台辦惱怒嗆「大肆宣揚分裂謬論、煽動兩岸對立」:破壞台海和平穩定,充分揭露「台獨工作者」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