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腹游蛇族群漸消失!林業署改列瀕臨絕種生物

過去常見於池塘、草澤、水田等淡水濕地的赤腹游蛇(Trimerodytes annularis),近50年來因棲地消失及農藥汙染等因素,導致族群岌岌可危。   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汪仁傑/攝)
過去常見於池塘、草澤、水田等淡水濕地的赤腹游蛇(Trimerodytes annularis),近50年來因棲地消失及農藥汙染等因素,導致族群岌岌可危。 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汪仁傑/攝)

[Newtalk新聞]

過去常見於池塘、草澤、水田等淡水濕地的赤腹游蛇,近50年來因棲地消失及農藥汙染等因素,族群已漸漸消失。因此,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將赤腹游蛇提升保育等級,由原本珍貴稀有改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於今(2)日起生效。同時,林業署也開始推動赤腹游蛇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保育瀕臨絕種的動物。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表示,背部棕黑、腹部及身側橘紅色搭配黑色條紋的赤腹游蛇,過去廣泛棲息於台灣西半部低海拔濕地、草澤、水田及池塘等淡水域環境,民國60年代以前被視為台灣常見的蛇種。不過因使用農藥及低海拔濕地、草澤等天然棲地陸續因土地開發而大量消失,赤腹游蛇於97年被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近年更發現新竹以南的赤腹游蛇族群恐怕在調查之前早已消失殆盡,而臺灣北部殘存族群數量更是岌岌可危,分布更為稀少。因此,為保育赤腹游蛇,由原本珍貴稀有改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並擬定保育行動計畫,推動生態服務給付方案,協助維護瀕危保育類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的生產者與在地居民。

赤腹游蛇已於112年納入生態服務給付標的,只要在現存赤腹游蛇族群分布範圍之農牧用地,農地面積至少100平方米(0.01公頃)以上,全期農地維持蓄水,且全期農作不使用除草劑、具水生物毒性農藥、油劑與皂素類之防治資材,每年每公頃核發最高3萬元獎勵金。若農民進一步營造適合之棲息環境,每人每年再加發最高3萬元之獎勵金。

此外,林業保育署提醒,若有騷擾、虐待、獵捕、宰殺或其他利用情形等違法行為,將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41條、第42條處以刑責及併科罰金,民眾切勿以身試法。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北台灣高溫直飆34度!專家:西半部、馬祖易起霧
36°C!台南 高雄熱爆 恆春半島與山區局部短暫雨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將赤腹游蛇提升保育等級,由原本珍貴稀有改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汪仁傑/攝)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將赤腹游蛇提升保育等級,由原本珍貴稀有改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汪仁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