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每年逾2萬4千名兒少傷亡 交通意外為兒少事故死亡主因
1992年5月15日,台北市健康幼稚園在戶外教學途中發生火燒車,遊覽車因電線短路引發火勢,造成20名未滿6歲的孩童、2位家長和1位老師,共23人罹難。
該事件影響政府及民間重視兒童交通安全管理及規範,內政部並於2007年將每年的5月15日訂為全國兒童安全日,但31年過去,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發表「2023年兒童安全指標調查」 時指出,雖然學習安全、公共場所安全等各項指標,相較於他們2006年首次調查時有所改善,但交通安全類別卻是墊底。
每年逾2萬4000名兒少因交通事故傷亡
日前台南女童過馬路時,遭未注意路況的轉彎車撞上身亡,更是引起國人對道路設計與安全規範改善的重視。
從衛福部近10年國人死因統計可以發現,交通事故從2013年以來,就一直是兒少族群除病死、自然死外的主要死因,遠高於自殺、呼吸意外(如窒息、嗆到、噎到等)、他殺、溺水等因素。
特別以2021年統計來看,因交通事故死亡的17歲以下未成年人有105人,佔該年度非自然死亡或病故人數的35%,2018年以來,17歲以下兒童少年族群因交通事故死亡每年都超過70人。
資料顯示近5年來,每年因交通意外傷亡的兒少人數超過2萬4000人。
國中小死傷多做為機車乘客 高中則為騎乘機車
道安資訊查詢網數據顯示,2022年造成0至12歲兒童死傷的運具,主要以乘客身分(7188人,80%)最高,其次則是行人與騎乘腳踏車。
靖娟基金會去年曾針對「家長是否安心讓小孩自己上放學」做過調查,超過8成的家長不放心讓孩子自己上學,因此多半都會接送學齡在小學階段的孩童上下學,致使數據呈現多為乘坐機車受傷。
13至17歲的少年則以騎乘普通重型機車(7436人,40%)與作為乘客(5501人,32%)為死傷的主要運具,騎乘腳踏車排在其後。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雖然應學校要求,他們僅對高二以上的學生宣導騎乘機車安全,但現實面上,「還是有城鄉差距,只有北市的捷運、公車等大眾運輸完善,其他縣市有困難度。」
「的確有國高中的孩子,會使用機車這類的交通工具,要完全不使用很困難。」林月琴指出許多學生因為缺乏交通手段,而選擇以機車作為上下學或課後打工的代步工具,因此靖娟基金會除了建議校方多加開校車、推動替代性工具外,也呼籲勞動部應要求雇主多留意未成年員工的通勤方式。
兒少風險意識與判斷不健全 更容易遭遇事故
另外,基金會解讀國中生事故率是小學生的2倍,高中生則是5倍,或許和家長不放心讓小孩獨自上學有關。
林月琴解釋,現今的師培課程中也缺乏道安教育,或是校方認為道安教育不重要,僅利用朝會短暫宣導或是舉辦繪圖比賽便足矣,因此小學時由家長親自接送或許還好,但當他們進入國高中階段,開始學習獨立出門時,交通安全風險評估的能力就受到考驗。
因此靖娟基金會透過訓練志工與撰寫教案的方式,利用早自習或彈性課的時間進入校園,教導孩童在道路上的自保措施,「像是教孩子怎麼算過馬路的秒數、過馬路時手要舉起來、記得往後看,等等的自我保護措施。」林月琴說。
她也針對校方與政府提出建議,除了學校應將方圓150公尺的通學區域建置妥當外,政府應提升不合格駕駛人的講習課程時數,「人人自愛,交通才沒有意外。」
早在2004年,WHO就將道路安全視為公共衛生危機,並指出許多交通傷害,其實是可以避免與預防的。監察院的兒少道安調查報告中,同樣提及該點,並指出現行的體制並無法妥善解決問題。
2022年監察院曾發表調查報告,分析台灣兒童交通事故狀況。
該報告中指出,目前衛福部僅能單方面從警政署的資料中,得知交通事故對兒少的傷害,難以針對後續傷害進行追蹤與分析,中央應串接交通事故資料與健保資料庫,才能夠更精準地分析、監測交通事故。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12歲以下兒童 5年來交通死傷4.6萬人
兒童死傷原因第1名為車禍 6成過馬路發生
台東男童衝車道遭撞亡 靖娟:兒少交通死亡多因穿越道路
看更多相關新聞
兒童車禍死傷 15年增2成
兒盟:兒童機車安全椅 沒人要管
車子不鳥我們 兒童評交通安全最低分
行人地獄引家長心慌 醫師:6歲以下孩子最好抱著過馬路
日月潭車禍釀2屍3命 李秉穎:台灣人忽略「用機車載兒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