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才像在野黨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2016年大選以後,國民黨同時失去中央政權以及立法院多數,第一次在台灣成為完完全全的在野黨。可是,「在野黨」不只是一種政治席次上的反映,更是一種行為與思維模式,可以說一段時間以來,國民黨在台灣早就不是執政黨了,卻始終表現的像個執政黨,直到此次地方大選,國民黨才真正像一個在野黨。

過去,國民黨在艱困選區,根本無人願意經營;而在容易取勝的地方,卻動輒爭得頭破血流,同黨之間殺得刀刀見骨。過去,國民黨不擅長運用網路與選民互動,對於議題回應緩慢。可是,這些過去長期執政的尸居餘氣,卻在最近中看見很大的改變。

我自己是桃園人,走在桃園的路上,任何人都可以明顯看出,民進黨候選人的看板數量,可能是國民黨候選人看板的數倍。此外,大者從電視廣告、廣播廣告上也有類似的狀況;小者從紙本文宣上來看,民進黨候選人文宣的紙質、磅數,也比國民黨昂貴。為了彌補資源上的劣勢,國民黨的市長候選人張善政主動拋出很多政見,主打「議題政治」,如「1280月票」、「婦幼局」等等,要在政見上爭取支持。在選舉資源的對比上,國民黨有如過去那個穿草鞋的民進黨。

日昨王鴻薇議員接受徵召,登記參選台北市第三選區立法委員補選,對於王個人來說,大可以休息一陣子,安穩地部署下一次選舉,可是她卻願意為了黨整體的布局犧牲個人的安逸。而她的同志,也立刻全力跟上抬轎、聲援,與王同選區過去曾有競爭關係的徐巧芯議員也公開發文表示「過往的選舉當中嫌隙,…,根本不值一提。」

這一種為了更高目標而願意犧牲小我、打團體戰的做派,在國民黨過去漫漫的黨史中並不多見,反而與早期民進黨草創時,黨外民主人士將個人安危置於度外的風範頗為類似。此次,在台灣南部奮戰的謝龍介、蘇清泉、柯志恩、王育敏就是這樣感動了選民,國民黨有多久沒有出現這樣的「勇者」?

面對不公不義的議題,勇往直前、使黑暗暴露在光明之下;面對集體更大的挑戰,有恩怨者卻可以一笑泯恩仇、相互鼓勵扶持;面對困難的挑戰,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台灣,國民黨已經是第二次淪為在野黨,但我們可以說,直到晚近,國民黨才真正在行為與心態上成為在野黨。這是蘇清泉、謝龍介,也是徐巧芯、王鴻薇給國民黨最大的禮物。

(作者為台大政研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