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成本遠低於自產 台灣早已不曬鹽

進口成本遠低於自產 台灣早已不曬鹽

台鹽以進口的粗鹽製造食用鹽,原因就在成本考量,原來進口粗鹽成本1公斤只要4元,自行曬鹽的成本卻要20元,所以台鹽早在13年前,就停止大規模的人工曬鹽作業,只留下部分鹽田作為觀光用途,老鹽工談到當時曾創下年產量10萬公噸的紀錄,現在鹽業王國不再,只能靠進口原料來製鹽。

陽光照在鹽田上,長時間曝曬下,底層已經出現白色結晶,鹽工們就得像這樣推著慢慢堆疊起來,鹽田裡,這一堆堆白色的小山,就是白鹽結晶,這種曬鹽的技術,是西元1665年間,明鄭時期的?軍陳永華引進的,一直到2002年停止大規模生產前,這樣的曬鹽技術,當地的鹽工代代相傳,1950年代,光靠人工,就創下年產10萬公噸的紀錄。

老鹽工柯海瑞:「男生挑鹽,女生舀鹽、耙鹽,還有推鹽弄成一堆,運鹽才用火車,曬鹽都是用挑的,挑到大馬路上,才讓火車運走。」

隨著時代演進,儘管台鹽試圖轉型機械化生產,但成本比起國外大規模機械生產高得多,因此鹽田陸續關閉,2002年後,只有部分鹽田,包括:台南四草、北門井仔腳等,轉型作為觀光用途,當年大批的鹽工,也因此被迫離職。

鹽田文化村解說員許先生:「從澳洲進口海鹽到台灣,賣給消費者1公斤才4元,用人工曬的1公斤要20元。」

老鹽工林財福:「一些鹽工都被逼,逼他們退休,都退休了。」

不曬鹽了,洗鹽廠也陸續關閉,民營化後的台鹽也轉型了,鹽的產品,現在只佔營收的60%,其他產品則包括:包裝水、化妝品、保健食品、文創產品,甚至還研發散熱片跨足光電產業。老本行的鹽引發食安疑慮,也考驗才上任21天的新任董事長楊秋興的應變能力。(民視新聞林俊明台南市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