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柏林(二)/廢墟中重建 融合古典與現代的設計之都

德國國會大廈有古典主義外觀,加上現代玻璃穹頂。(李雅言 攝)
德國國會大廈有古典主義外觀,加上現代玻璃穹頂。(李雅言 攝)


二戰期間,德國首都柏林遭到毀滅性破壞,在一片廢墟中重建的柏林,不但將古典建築重現眼前,還加入現代設計,完美融合古今,是一個轉角會遇到歷史,抬頭就看見科技的精彩城市!

柏林的重建之路非常坎坷,二戰後百廢待舉、物資匱乏,接著東西德分裂也無法規劃,直到兩德統一後才開始思考未來。當時柏林市政府定下了批判性重建的方針,也就是保留柏林現存建築,不要完全用新建築取代,而是帶著城市的傳統,一起走入未來!其中德國國會大廈(Reichstag Building)就是貫通古今的代表性作品!

國會大廈建於1884年,重建後決定保留原本古典主義的典雅外觀,但新蓋了一個圓弧狀的玻璃穹頂。在穹頂中間有一座反光體結構,由360面鏡片組成,從最上方一直向下延伸到議會大廳,鏡片把自然光源導入議會,讓陽光灑入國會殿堂,象徵著把議事攤在陽光下!

除了導光,玻璃穹頂還會散熱通風,樓頂還有太陽能板發電,另外有汽電共生系統發熱,這樣的綠能建築既尊重歷史,又發展科技,新舊之間毫不違和!

德國國會大廈的玻璃穹頂開放免費參觀,穹頂內的360面鏡片可以導光進國會殿堂。(李雅言 攝)

除了建築,柏林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設計之都,有大量設計人才、 藝術家及文創產業,像是紅綠燈交通號誌上的小綠人(Ampelmann)就是柏林發明的。不過柏林的小綠人只有固定姿勢並不會動, 直到1998年台灣才發明了動態小綠人,在倒數計時聲中和行人一起動起來!


柏林發明了紅綠燈上的小綠人標誌。(李雅言 攝)

另外,柏林也是新創之都,由於房租便宜,生活成本低廉,吸引大量年輕人及新創公司來此創業,讓柏林愈來愈多元開放,也更國際化。

走在柏林街頭,這一刻還沉醉在博物館島(Museum Island)的優雅莊重,下一秒馬上被施普雷河(Spree)的光雕投影震懾,就是這麼處處驚喜,讓柏林出人意料的精彩奪目! (特約記者李雅言在德國柏林採訪報導)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遇見柏林(一)/無需語言文字 柏林讓你感同身受歷史傷痛
台灣少棒將爭冠/「威廉波特」代表的不只是棒球
與新創旅遊業者座談 賴清德推「觀光立國」 讓國際看見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