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最好的防疫

員工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職工培養運動風氣,讓身心變得更健康、工作效率更高,對公司績效有所助益,是留住員工的福利,更是最好的防疫做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許多國家實施封城、人流管制等措施,人民生活不免受到影響。所幸,台灣超前部署防疫有成,除了配合居家檢疫與隔離的民眾受到短暫影響外,多數民眾仍照常上班上課。

疫情趨緩後,進入防疫新生活運動,政府鼓勵全民多走出戶外活動,例如:教育部體育署推出「動滋券」,民眾「出門挺運動」,不僅可以多運動促進身心健康,也可以振興運動相關產業。

運動企業認證報名逾百家

除了民眾出門挺運動,為鼓勵政府與企業協力合作、凸顯企業運動參與實質績效,體育署舉辦的「運動企業認證」,2020年邁入第五屆,在配合防疫之際,企業報名熱情不減。運動企業認證通過的家數,從2019年的96家成長為2020年的113家,且不僅只有大型企業投入,中小企業投件比例也逐年增加。

分析其中原因,體育署署長張少熙談到,2020年結合數位工具,讓企業可以透過線上試評,在投件前自行檢視企業的運動健康指數,原本仍在觀望的企業因此受到鼓勵,決定投件申請。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運動補,」張少熙接受專訪時指出:「運動就是最好的防疫,有適當的運動,才能帶來健康的身心。」

運動指導員,創造企業新文化

隨著大數據時代來臨,智慧手錶等穿戴裝置推陳出新,將這些科技與運動結合,便可精準記錄個人運動前後的體適能數據,確認運動為身體帶來的好處。

以體育署自2018年試辦的科技體適能檢測為例,搭配穿戴裝置,只要6分鐘,使用者便能知道自己的體適能數據,還可減少傳統體適能檢測受限於器材所產生的誤差,提升檢測安全性及準確度,目前已有81家運動認證企業、超過八千位企業員工受測。

這些員工體適能數據儲存於雲端系統,透過雲端分析可提供各企業報表,員工可自行檢視個人體適能狀況,企業也可據此規劃未來加強鼓勵員工運動的項目,強化員工體適能,提升企業發展潛能。

專業的運動指導員,也是幫助企業提升運動效益的關鍵。

職工族群常因沒有時間、工作太累或懶得運動等因素,導致運動量普遍不足。體育署從企業內部著手,由運動指導員帶領,規劃系列運動課程或休閒活動,讓企業員工利用空班或下班時間,有效率地活絡身心。

體育署自2018年開始推動企業聘用運動指導員,協助推展職工運動,以「運動好人才,企業動起來」為口號,號召更多企業善用運動人才的特質,串聯公司人力資源,並以運動為媒介,創造企業新文化。

「企業聘用運動指導員」專案已邁入第三年,截至2020年六月底,一共輔導了212家企業聘用334位體育運動專業人員,補助企業辦理1,099項員工運動休閒活動,逾26萬人次參與。

「讓專業的來,」張少熙表示,運動指導員可以用專業知識指導企業員工適合從事哪些運動,有效帶動公司運動風氣、活絡工作氣氛,受補助企業對此均十分肯定。

提升運動福利,強化企業實力

「企業推廣員工運動其實是魚幫水、水幫魚,從運動中培養團隊默契,從默契中實現公司的理想,」張少熙指出。

運動企業認證行之有年,逐漸獲得企業認同並共襄盛舉,許多三年前申請的企業,2020年認證效期到期後持續投件,顯然是體認到提倡職工運動帶來的效益。

體育署實地訪查也發現,企業提升運動福利,除了從上到下增加各式硬體設備,也引發由下而上的趣味創意,讓運動成為公司重要的企業文化、跨部門互動的重要媒介,甚至增加了企業間彼此交流、請益的機會。

2017年獲得運動企業認證的致茂電子,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

致茂電子與鄰近的體育大學、輔仁大學、元智大學、長庚大學、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合作,引進運動指導員,並斥資三億元建造獨棟式休閒健身中心,內有游泳池、健身房等多項大型設備,所興建的壘球場也成為園區內多間企業求租對象。

運動養身,全民多贏

「今天不養生,明天養醫生,」有跑步、健身習慣的張少熙深刻體會運動帶來的好處,不管工作多忙,都會去健身房運動;即使下班太晚,過了營業時間,也要到河濱公園跑步。

他認為,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有運動到就是好事,且毋須拘泥運動類型,慢跑、健走、外丹功、太極拳⋯⋯,都是很好的運動。

張少熙進一步指出,全民規律運動其實是預防醫學的概念,有助養生,健保支出也會因而減少,不僅企業與員工獲益,政府、國家社會,乃至員工家人都受惠。

不僅如此,擁有運動企業認證者,可以與異業結盟,例如,看球賽打折,讓運動企業的影響力從點、線、面擴及更多層面,甚至帶動運動產業蓬勃發展,從事運動產業的人才愈來愈多,形成良性循環。

高齡者適當運動,減少臥床時間

除了中壯年上班族,銀髮族的運動狀況也值得重視。

張少熙任職臺灣師範大學(簡稱臺師大)期間所主持的「高齡者健康行為需求調查」發現,這群台北市的「大哥」、「大姊」,運動時間久、方式多元,強度卻不夠。

他舉例,曾與一位長輩聊天,問到對方是否有在運動,對方點頭如搗蒜,還說每天運動時間長達一、兩小時,但細問之下才知道,長輩所謂到公園「運動」,其實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聊天。

這讓張少熙回想起,擔任教授時,曾遠赴芬蘭考察高齡者運動情況,驚見一位滿頭白髮的長者在健身房進行重量訓練,一問之下發現,對方竟然已是高齡96歲。

反觀台灣,衛生福利部公布的2018年「國人健康平均餘命」統計,平均壽命為80.69歲,但「不健康生存年數」高達8.41年,創下新高,原因可能來自失能、臥床、慢性病等,以致吃飯、如廁等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才能完成。

如果以65歲退休,換算下來,不健康的老後生活約占一半時間。

借鏡北歐,邁入高齡社會的台灣,也應該讓長輩學習做適當強度的運動,避免肌肉量快速流失,容易引發跌倒,甚至失能臥床。有感於此,張少熙認為,應該要降低高齡者臥床時間,延長長者生命有品質、有尊嚴的時間。

「這一點,企業與體育署都能出一份力,譬如,運動企業不僅照顧在職員工,還可擴大涵蓋面,」張少熙說:「用運動吸引退休員工回到熟悉的地方,可以傳承經驗,也讓他們有適當運動的場所。」

讓更多民眾可以健康終老

「樹高千丈不忘根,人若輝煌需感恩」,張少熙年輕時是拳擊國手,接受國家栽培,而後從體壇轉戰學術界,學而優則仕,2020年九月接任體育署署長。

「我希望成為同仁的肩膀,讓大家可以安心、用心做事;體育署預算編列逐年成長,意味責任更加重大,」張少熙說,無論是培養運動選手、推展全民運動,乃至於推廣運動企業認證,都是從體委會到體育署,歷任首長與同仁共同努力得來,一棒接著一棒傳承。

「國人運動風氣已經漸漸形成,再加上今年疫情來襲,大家意識到可以藉由運動增加身體抵抗力,」張少熙觀察到,疫情趨緩後,許多健身房增加個人或團體班,不少企業認知到員工規律運動的重要,2020年運動企業認證報名家數有增無減,預估2021年將會更加踴躍。

當企業意識到提升員工運動風氣的優勢,員工也享受到運動帶來的好處,在後疫情時代,張少熙說:「體育署是『催化劑』、『火柴棒』,負責點燃這股全民熱愛運動的熱潮。」

「體育署每年都獲得政府支持,增加預算,我希望能發揮加乘效果,不僅帶動運動風潮,還要讓更多人可以健康終老,」這是張少熙的期許。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