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長的中日關係
10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電祝賀日本新任首相石破茂當選,表達了希望雙方相向而行,全面推進兩國戰略互惠關係。10月3日石破茂首次國會演說呼應發展建設性、穩定的中日關係,並強調將加強兩國各層級溝通,但他也指出兩個需要雙方共同努力解決的問題。
其一是中國強化在東海、南海以武力改變現狀的行為,導致日本高度戒備。8月相繼發生中國軍機軍艦侵入日本領空領海事件,日本表達嚴正抗議;9月中國試射洲際彈道飛彈,卻未提前通知日本,造成緊張,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表達不滿並直言「短期接連發生這些事件,讓人感到強烈的危機感」。
其二是918事變紀念日當天,深圳日本孩童上學途中遭刺殺。中國稱此屬個案,並強調保障外國公民的安全。但6月蘇州才發生日本母子校車遇襲受傷事件,輿論認為這些「偶發事件」反映濃厚的仇日情緒,並非是個案。這波反日浪潮升溫是從2023年8月福島核電廠廢水排放爭議開始,中國政府宣布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引發民間抵制日貨、騷擾在華日人等紛爭,使兩國的政治緊張持續發酵,蔓延到經濟和社會層面。
儘管如此,兩國並不希望關係惡化,2023年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45周年,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互致賀電,兩國外長也呼籲推動中日關係重回健康發展軌道,展開多層級對話。同年11月16日舊金山APEC峰會,兩國同意設立中日出口管制對話機制和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組;兩國領袖峰會習主席與岸田首相再度確認《中日戰略互惠關係聯合聲明》的意義,強調著眼共同利益,妥善處理分歧。
不過,中日分歧仍深植於歷史記憶、領土爭端、安全戰略和經濟競爭等結構性問題。中國雖加強整治網路的極端仇日言論,試圖降低社會敵意,但深圳日本孩童的悲劇顯示,兩國緊張關係稍有不慎就可能加劇,欲徹底扭轉敵對螺旋,需要整個國家社會更多的善意來降溫。
《日經亞洲》統計,2024年在華日本企業比2012年少9.4%,日籍人士也從15萬減到10萬人,主要是兩國緊張關係導致經濟與安全環境惡化所致。自2012年反日大示威、2014年實施《反間諜法》以來,至少17名日人遭到拘押,日企也不願派人赴中;加上疫情後中國經濟成長前景不明,日本製鐵、藤倉等指標企業紛紛縮減在華業務。
中日皆理解嚴峻的政治對立正在加劇雙邊經濟互動的風險,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直言,當前中日關係處於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9月20日中國重啟日本水產品進口,10月9日王毅與日本新任外相岩屋毅通電,顯示雙方努力透過多層級對話協商,持續改善關係。
所謂「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儘管兩國改善關係的過程中充滿緊張與阻礙,但只要不停下腳步,仍會朝向和平穩定前進;兩國需在幽微曲折之處,努力做出細膩的風險控管、建立互信,方能避免對立情緒再次惡化。
借鑒中日關係發展,兩岸固然有著難解的政治分歧與磨擦,雙方理解與互信不足也常產生齟齬,但正如今年2月金門事件的經驗,兩岸猶能透過務實溝通解決爭議。面對全球衝突升溫的時代,維繫區域和平穩定繁榮,兩岸領導人責無旁貸。筆者深信,縱使道阻且長,仍需跨出改善關係的步伐,延續推進正向交流的動力,也要在每一次對話與互動上留下更多緩衝空間,促進良性循環,如此互利共榮的兩岸關係必然行則將至。(作者為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