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死半導體發展的,也許不是光刻機而是電費

誰都沒有想到,鎖死人類物理學發展的,不是三體世界的“智子”,而是人類自己的供電能力。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可以將質子加速到接近光速並進行對撞“粉碎”,從而模擬大爆炸後不足十億分之一秒的情況,並且可以驗證空間是否隱藏著額外維度等物理學界的顛覆性問題。是物理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大型實驗裝置。

但據報導,面對歐洲愈演愈烈的電力危機,歐洲核研究組織為了省電,就決定在11月28日關閉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比原本計畫時間早兩週。歐洲核研究組織還發佈聲明稱,2023年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執行階段間將再削減20%。

LHC位於約20萬人口的日內瓦城附近,僅開機就需要1.2萬千瓦的功率,執行階段功率更可達20萬千瓦以上,相當於日內瓦城耗電量的三分之一,確實費電。

但其實,強子對撞機的耗電量,在晶片製造面前只能算小巫見大巫。

據統計,2021年深圳全社會用電量達1103.4億千瓦時,其中居民用電約15%,即165.5億度左右。而台積電2021年耗電191.9億度,足夠深圳約1800萬常住人口一年所需。

越是製程先進、能耗更低的晶片,其製造過程卻越來越耗能。這一悖論如何破解?先進製程越來越耗電,對作為半導體產業追趕者的中國又意味著什麼?

台積電的煩惱

作為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企業,台積電也擁有全球最多的EUV光刻機。

據台灣科技媒體《數位時代》報導,目前台積電EUV裝置已超過80台,預估到2022年底可達到84台。這一數量,還是遙遙領先於緊隨其後的三星——三星電子預估到今年底可望達到51台EUV,不過其中很大比例的EUV必須供DRAM廠使用,且三星在3納米製程市佔率較低,EUV的產能利用率也不如台積電。

據瞭解,台積電以佔行業50%的EUV數量,製造了60%的EUV晶圓。而且,製程越先進,台積電市佔率也越高。據集邦預測,2022年四季度,台積電將貢獻73%的EUV先進製程產能。“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還指出,今年9月台積電3納米步入量產階段後,在全球3納米製程已經獲得將近98%的市佔率。台積電“吃乾抹淨”之後,三星的3納米製程才吃下剩餘的2%市場。

EUV數量最多,產能最足,市佔率最高,“多管齊下”,台積電的用電也最高。

而EUV光刻機之所以耗電,主要是由於EUV光源的能源轉換效率只有 0.02% 左右。輸出功率250瓦的EUV光刻機,需要輸入0.125萬千瓦的電力,耗電量是傳統ArF光刻機的10倍。那些沒被轉換成極紫外光的99.98%電能,大都會轉換成熱量耗散而去,這又需要耗費大量電力去散熱。

據統計,一台EUV一年耗電量可達到1000萬千瓦時,那麼單84台EUV裝置就是8.4億千瓦時,而光刻也只是台積電先進製程晶圓製造成百上千的環節中,最為耗電的一個部分。此外還有成熟製程的數百台DUV及一系列配套裝置,才使得台積電年總耗電量奔著200億度甚至更多而去。

據台積電社會企業責任報告書,2016年,台積電用電量還只是93.58億度,2020年耗電量就已突破160億度(也有媒體推算為169億度,本文以台積電公佈資料為準),佔據整個台灣5.9%的用電總量;2021年能源消耗量為191.9億度,約佔台灣的7.2%。預計2025年佔比會升至12.5%,也就是約八分之一。高耗能之下,2020年台積電的碳排放總量已經接近1500萬噸。

如此高的耗電量,是否會影響台灣其他行業的發展?

如果拿台積電營收對比台灣地區GDP,其2021年營收568億美元,當年台灣地區GDP約7727億美元,台積電營收約佔台灣GDP的7.35%。但這僅是營收,還有考慮其帶動影響。台積電就統計,其上下游供應鏈、客戶數百家,帶動產值倍數達2.89倍;創造就業倍數達8.12倍。

再加上台灣地區百萬股東每年的交易稅、股利稅,台積電幾萬名員工(台灣地區員工平均薪資是台灣基本工資的四倍)繳交的個人所得稅等,台積電給台灣地區帶來的貢獻比例肯定大於其消耗的電力比例。

但也有台灣媒體批評台灣“獨寵半導體產業”,因為台積電外資持股高達約73%,更多獲利還是外資,且即使工資再高,台積電5萬多員工也僅佔台灣就業人口1146萬人的0.4%。《新新聞》2022年5月報導直接批評其高耗電:

台積電這座 “護台神山”背後的陰影,是誰在承受?在幅員狹小、能源有限的台灣,為扶植這個高耗電、高耗水量的晶圓工業,又造成哪些排擠?

台積電當然也在尋找解決方案,比如推動低碳製造、使用再生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等,2021年再生能源總發電量達到 488 萬度,以應對高耗能的指責。

2020年,台積電與沃旭能源簽下了920MW裝機容量的海上風電購買協議,使用期限為二十年。此外台積電也在積極建設太陽能電站,2021年新增太陽能裝機容量231千瓦,2022年也計畫再擴充200千瓦太陽能裝機容量,但批評者依然認為,相比於經常加班的台積電產線,“太陽不會加班”。

儘管台積電包括5納米、3納米廠以及新竹研發中心均承諾採用20%綠電,預估綠電需求約15億度;2019年還宣佈為大客戶蘋果製造的晶片將100%改採綠電生產。

但台灣綠電並不夠,對於緩解先進製程的能耗,仍然是杯水車薪。

台積電2020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就不得不承認:由於主要營運生產所在地位於台灣,再生能源仍未達到歐美地區之供應充足度,因此在產能持續成長下,即便執行全球同業最佳的節能減碳標準、達成單位產品碳排量下降目標,仍無法抑制整體碳排量的持續攀升。

成熟製程是否有著同樣的能耗煩惱

台積電畢竟以先進製程為主,EUV能耗十倍於DUV,晶圓製造眾多環節下來整體耗電也更多。那麼,對於依然以成熟製程為主,提供0.35 微米至14納米多種技術節點代工,還沒有EUV光刻機的中芯國際來說,能耗是否是一個問題呢?

據中芯國際2021年報,當年能源消耗總量為2887.69百萬千瓦時,也就是約28.88億度電;能源消耗強度為12.77千瓦時/8吋晶圓當量-光罩數,相比2020年的11.48千瓦時/8吋晶圓當量-光罩數,增加了11.24%。

據台積電2021年ESG報告,當年單位產品用電量為25.9千瓦時/12吋晶圓當量-光罩數,相比2020年的26.7千瓦時/12吋晶圓當量-光罩數略有下降。儘管8吋和12吋晶圓對應的晶片產出不同,不好直接對比,但也可以看出先進製程單晶圓能耗是更高的。

而2020年至2021年,台積電分別用相當於中芯國際7.78倍、6.64倍的能耗,均做出了十倍出頭的營收。不過,先進製程晶圓製造耗電更高,營收也更高,不好直接對比台積電與中芯國際的能耗水平。但可以做個估算:同樣的營收規模,先進製程晶圓由於代工價格更高,數量上肯定少於成熟製程晶圓。因此台積電的晶圓產量肯定不會和營收那樣是中芯國際的十倍。

據Knometa Research統計,台積電2021年晶圓月均產量達到280萬片,佔據全球13%的市場,次於月均產量405萬片晶圓的三星,位居世界第二;2021年中芯國際8英吋約當晶圓總產量達675萬4788片,月均產量56.29萬片僅有台積電的五分之一,全球份額2.6%。

果然,2021年,台積電用接近七倍於中芯國際的耗電,生產出五倍的晶圓,實現10.44倍的營收。

不過,作為成熟製程為主的晶圓製造企業,單以耗電與晶圓的倍數關係上,中芯國際的整體能耗也僅是略低於先進製程為主的台積電。

畢竟,光刻機的能耗只是晶圓製造的其中一個環節,還有更多環節與工序的耗電。從原材料到成品晶片的整個過程通常需要 85 天,包括多達300多道獨立工序,完成這些工序涉及的裝置包括離子注入機、光刻步進機、沉積系統、氧化爐、蝕刻機等,此外還有空氣淨化、超純水製備、超潔淨廠房環境的維繫等。

當然,近年來,為了降低能耗,中芯國際也採取了冰機最佳化節能、新風系統節能、蒸汽節能等措施。比如,中芯國際深圳廠對冰水系統的 11 套冰機加裝節能控制系統及變頻器、感測器等控制部件,最佳化冰機系統的運行效率和工況,節能改造後,每年用電量降低8.5-10.2%,實現節能約 296.87萬度電。

不過,幾百萬度電,對於偌大的半導體製造而言,也只是聊勝於無。這些複雜半導體製造工藝中的每一步,仍然需要耗費大量的電力以及天然氣等能源。而這,是不分成熟製程與先進製程的。EUV光刻機一個環節所帶來的十倍能耗增加,並不意味著成熟製程整體環節就能節省更多電。

成熟製程,同樣有著能耗煩惱。

電力也是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

半導體製造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高品質、高可靠的電源。因為任何電力供應問題,例如停電或電壓驟降,都可能擾亂晶圓製造產線的營運並導致晶圓良率降低、批次浪費。

半導體製程越先進,能耗越高的趨勢也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來看,儘管可以從多個環節進行能耗最佳化,但能夠減少的耗電還是有限的。

台北科技大學清潔技術中心曾利用自己開發的能源模擬(FES)軟體,依據台灣半導體製造廠房的需求和裝置類型進行五項模擬分析,以估計每種情況下可以節省多少能源:(1) 更換 FFU(風扇過濾單元)電機或/和過濾器;(2) 更換新風機組(MAU)風機;(3) 拆除MAU中的加熱盤管;(4)更換離心冷水機;(5)前四項調整集合起來同時進行。最後發現,每種情況的節電率分別為 1.39%(2951.02MWh)、0.25%(520.57MWh)、0.22%(460.93MWh)、1.91%(4044.59)和 3.68%(7796.05MWh)。

也就是說,一座原本年耗電可達數億度電的半導體廠房,經過如此細緻的最佳化,最多也只能節省出779.6萬度電。

當然,節省一分錢也是錢。麥肯錫報告“Bringing energy efficiency to the fab”就指出,晶圓廠往往更考慮廠房的可靠性、穩定性,而對電力消耗最佳化不到位,一些晶圓廠甚至整個潔淨廠房只有一個功率表,儘管其中包含數十個功率密集型的半導體裝置,壓縮機和空氣過濾裝置經常會過度運行,而製冷機也會過度冷卻空調系統的水。

一般來說,一座晶圓廠每年都會消耗數億度電,而且無論晶圓產量多少,都必須維持廠房的潔淨環境,除非關閉產線。那麼,當晶片需求下降、晶圓產能降低時,每片晶圓的平均能源成本就會上升,並侵蝕晶圓製造方的利潤率。

對於台積電來說,現在不僅面臨著晶片週期下行,也面臨著電價上漲的難題。

今年6月底,台“經濟主管部門”以燃料價格上漲為由,宣佈自7月1日起對用電大戶調漲電價,其中工業領域高壓、特高壓電力使用者電費上調15%;用電超過1000度以上的住宅使用者,超出千度部分調漲9%,受影響住宅使用者約36萬戶;平均電價由每度2.6253元新台幣調漲到2.8458元新台幣。

前幾天娛樂圈鬧得沸沸揚揚的汪小菲不給大S交電費事件,很多人推測也與台灣電費上漲有關。

不過,對於降低晶圓廠能源消耗,麥肯錫在研究報告中開出的解決方案是“加人”——晶圓廠可以建立專業的能源管理團隊。麥肯錫認為,相比於許多晶圓廠電力消耗每年達數千萬美元,但卻只用一名兼職工程師負責能源管理;更建議晶圓廠建立一個由至少一名經理、三至五名系統專家和其他兼職專家組成的能源管理團隊,尋找解決方案,負責能源效率的提高。

但實際上,“加人”不如“加裝置”。比如將空調機組更換為更高效的機型,通過能量回收裝置冷卻器產生的餘熱可用於加熱水或工廠本身,增加更多感測器蒐集功率變化資訊等。半導體裝置商業同樣能夠提供節能支援,如應用材料就宣稱自己提供的iSystem 控製器等裝置,能夠允許使用者在產線不同環節不同利用率下,將預期空閒時間傳達給工藝裝置實現“空閒模式”以降低能耗,電力運行成本最多可以降低10%。

一座半導體工廠的耗能,已經不亞於煤化工、石油化工等重工業。

10月13日,台積電財務長黃仁昭表示,此前預估的2022年400億至44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目標,目前則降至約360億美元。這雖然與半導體週期下行有關,但台灣電力供應不穩定,也會成為影響台積電決策的重要因素。

而中芯國際11月則宣佈,要將全年資本支出從約320.5億元上調為456.0億元,上調合計136億元,主要是為了支付長交期裝置提前下單的預付款。中芯國際還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公司未來五到七年有中芯深圳、中芯京城、中芯東方、中芯西青總共約34萬片12英吋新產線的建設項目,這些晶圓廠都專注於28納米及以上的工藝製造。

從28納米到14納米,再到7納米、5納米甚至更低,中芯國際還面臨著眾多挑戰。大陸的晶圓廠也許難以獲得先進光刻機,但相比台灣卻有著更加穩定的電力供應。

2021年,中國發電量達到81121.8億千瓦時 ,而美國為41155.4億千瓦時。中國幾乎是美國的兩倍。

半導體產業當然需要光刻機,需要各種半導體裝置、材料,但同樣需要龐大的電力供應。不管是否綠電,前提都必須穩定、可靠,且具備價格優勢。畢竟,電力消耗佔晶圓製造廠營運成本的比例正越來越高。一個更能穩定供應的電力基礎設施,也是未來半導體產業競爭背後不可或缺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唐筱恬 林上祚 李佳穎,《榮光的代價:搶水、搶電、搶土地,政府獨寵半導體產業》,新新聞

2.《台積電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這段話” 背後竟隱含著台灣低碳基礎設施不足、恐難吸引外資的窘境》,今週刊

3. Bringing energy efficiency to the fab,McKinsey

4. Lin, Tee, et al. “ENERGY CONSUMPTION REDUCTION OF A HIGH-TECH FAB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 vol. 46, no. 1/2, 2020, pp. 195–218.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億歐網”(ID:i-yiou),作者:陳俊一,編輯:常亮,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