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芳鹹粥 在地食材+特色餐點 宜蘭好粥到

阿芳鹹粥 在地食材+特色餐點 宜蘭好粥到
阿芳鹹粥 在地食材+特色餐點 宜蘭好粥到

2020年「宜蘭時光」以「夜宴蘭博」沉浸式體驗活動讓人驚艷。而突然爆發的疫情,讓團隊改以深化在地連結,運用直播方式導覽,發展單元式、模組化的飲食主題小旅行,同時搭配介紹地方特色的食材餐點,讓宜蘭線上線下都驚喜。

圖文/能力雜誌】

一碗看似平淡無奇的古早味鹹粥,一口又一口吞下後,炒蝦皮香氣襯托著紅蘿蔔的鮮甜,用雞高湯熬煮米粥的濃郁,展現多層次的口感和美味。這碗鹹粥來自宜蘭市女中路上、宜蘭大學側門正對面的「阿芳鹹粥」,所有原料使用在地食材,今年乘著疫情激發的鬥志,結合群聚夥伴推出漢方補冬禮盒,開啟線上販售之路。

阿芳鹹粥原本是以宜蘭城故事館開業,希望結合地方工藝、文史研究等資源「讓人認識宜蘭」,2019年以在地文史工作並深入研究宜蘭菜的林正芳老師為招牌原型,用宜蘭味鹹粥當主題成立這家店,「那時候比較多著墨在推廣故事上,食品上覺得一般般,沒什麼開店的意識,弄得乾乾淨淨大家想來吃就好。」負責人郭稟翰說。

受同業熱忱感召 鹹粥店也要走品牌

2020年的「夜宴蘭博」活動,宜蘭在地食光餐酒館、廣生藥房、阿芳鹹粥等共8家在地業者,結合成「宜蘭時光」團隊,與蘭陽博物館首度合作辦理「夜宴蘭博」活動,從山、海、平原和飲食角度切入,引領以餐宴進行文化體驗的形式,大受好評。郭稟翰在當時過程中發現夥伴都是職人,也看到他們對餐飲服務業的熱誠,感動之餘大受啟發。

2020年的阿芳鹹粥原本開在農權路上,消費族群以在地的公務員為主,店面如攤車,店內則是簡單的吧台和幾張桌子。夜宴蘭博活動後,阿芳鹹粥遷移到女中路,以學生為主要客群,風格和定位更加明確,店面落地窗內可見圖書陳列,店內擺設從陶器、木器到四色牌,以及菜單的設計,無不充滿古早味氣息,郭秉翰笑道:「鹹粥店快變成我的主業了。」

宜蘭時光團隊一直與九境設計共同創辦人葉容之合作,活動後團隊持續討論未來走向。葉容之表示,今年原本想以夜宴蘭博的概念,結合宜蘭7月鵲橋節等轉換成體驗型活動,繼續推廣「宜蘭時光」品牌,不料遭逢疫情爆發的挑戰,博物館空間、旅遊活動受到劇烈衝擊,團隊成員各自的事業也有受到影響,開始尋找互助合作的模式。

疫情衝擊不自哀 直播吃播很自嗨

郭稟翰表示,團隊成員各自品牌定位相當明確,「宜蘭時光」是在本業衝刺之外,讓大家聚在一起擴大影響、加乘宣傳的平台,「宜蘭時光,就是以我們自己本身認識的宜蘭,度過那樣的時光之後,所以享受這裡的生活,不是為了湊流程或單純賺錢。」

不過,2021年5月爆發的疫情,開始衝擊團隊成員的主業,尤其觀光為主要重點的成員,營業額甚至減少8成以上,「大家可以怎麼生存下去」成為重點。今年決定用「宜蘭時光」這個品牌進行包裝及宣傳,開展線上直播帶貨的型態,嘗試將5小時博物館餐會,改為30分鐘的博物館直播和吃播,同時線上導購各店產品,並提供疫情緩和後的線下體驗模組行程。

直播帶貨的營運概念,以目前已有4,000多人追蹤的粉絲專頁「宜蘭時光」為主要平台,連結FB商店導購到蝦皮商店,並匯聚8名成員店家的既有粉絲,透過群聚店家的聯合宣傳,擴散吸引對宜蘭旅遊、在地飲食文化與博物館感興趣的個人或家庭等目標客戶,透過影片、口碑、特色商品販售觸及潛在客群。

在疫情中急智催生的線上導購特色商品,率先取得亮眼成果。結合Le Temps 1998食光餐酒館的專屬主廚和米淇義式甜點的烘焙長才,融合傳統宜蘭鹹香鴨蛋黃酥與美式流心軟餅乾,搭配冬山品牌正福烏龍茶、蜜香紅茶等,合作推出「中秋歡樂派對禮盒」獲得熱烈迴響,線上開賣1個月,訂單量超出預期的2倍,甚至必須提早收單,以維持商品品質。

接續這波熱潮,阿芳鹹粥與第四代接手的廣生藥房合作,推出2人份套餐調理包「漢方補冬禮盒」,從廣生藥房秘製藥膳湯頭文火熬煮的鹹粥、用十三香醃製一夜後武火酥炸的紅糟黑豚,用菊花、枸杞等中藥入底或用青檸檬與黑木耳合體的義式冰淇淋,到宜蘭名產金棗風味融入人參、龍眼肉和桂花的漢方水果茶,都是底韻十足又獨樹一幟的創新。

顧客旅程找賣點 8家同心品牌行

葉容之表示,團隊主要在核心價值上進行討論與延伸,他再將顧客旅程地圖融入,待團隊標準作業流程確認後,逐步進行優化與測試,例如:從打樣到試賣,過程當中有什麼問題,會由各自不同角色進行事後檢討報告,「因為大家都是老闆,都滿有意識,心態上不會把自己強加在別人身上。」

郭稟翰自己在計畫中收穫良多,「開始做一些本來沒想像過的事情。」他直言疫情過後,大家想破頭也不知道怎麼做,但透過計畫有時間壓力的推動,「事後發現自己居然做了這麼多事!」計畫鼓勵了他突破舒適圈,他本來抗拒做冷凍包,隨著疫情越來越久,決定要更投入計畫,最後由他出面負責簡報。

郭稟翰說,宜蘭時光團隊比較像是8家企業的共同品牌,在每個人把自己東西做好的基礎上,以大家共同設定的核心目標加入,大家一起想辦法發展,同時督促自己跳脫舒適圈,更進一步。未來計畫是線上與線下同時應變,一旦疫情再度升溫,導致線下模組行程受阻,線上活動也能無縫接軌。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2年6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