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外婆包粽子身影 鄭如晴回味「往日食光」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9日電)味道是想念的源頭,足以撫慰孤寂心靈,作家鄭如晴記憶中的端午節滋味,是外婆在高雄永清浴室時期的俐落身手,鄭如晴包粽子手藝也是跟外婆學的,新書「往日食光」記錄這段難忘回憶。

鄭如晴在書中回憶小時候是搶著幫外婆包粽子,外婆給她用兩片竹葉疊好的葉杯,她就學大人舀一匙炒到半熟的糯米壓在杯底,再依序加入各項食材,外婆怕她手中的竹葉鬆開,趕緊接手包緊、綁上麻繩,一顆粽子就大功告成。

可惜某個忙碌的端午節過後沒幾天,外婆突然腦溢血過事,那年外婆59歲,鄭如晴8歲。鄭如晴說:「失去外婆的庇護,連那些令人懷念的年節也跟著消失了。」

鄭如晴近期出版飲食散文集「往日食光」,以30味料理、30個故事,還原往日的親切與多情。鄭如晴在書中寫道,「在記憶的空間裡,有最真的想念和被時間篩飾過的美好,而這些美好經常附著了食物的形影。」

鄭如晴表示,「文學意象是虛幻的,但人事物是真實的,藉由食物,我們一起悲喜和感知,原來桌上的那些菜餚都不曾消失,一直都在。」

書中鄭如晴將自己的童年分為台南「廟口時期」、高雄「永清浴室時期」及台中「安由戲院時期」,永清浴室時期更是她的美食啟蒙時期,鄭如晴的外婆除了是永清浴室的創立者,桌菜手藝更是精湛。

書中每一道菜都有背後的人情及故事,鄭如晴寫年過70的大姊談「沙茶牛肉」、憶及思念的人,總是兩眼發光,好似電影「鐵達尼號」裡的老蘿絲;寫在台北泰順街的「水晶公寓」,研究豬皮能否變成桌上如水晶般的佳餚。

「五柳枝魚的華麗與哀愁」則寫沒有抽水馬桶的年代,「擔屎伯」的女兒及外婆家的交情;「一個陌生女人的十全」寫小學4年級暑假的颱風天,一名女子闖入家中的點點滴滴。

鄭如晴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曾任世新大學教授、台藝大講師、「國語日報」副刊主編、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中華文化雙周報」副總編輯,曾獲中國文藝協會小說創作獎及藝文報導獎、文建會台灣文學獎、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海峽兩岸散文獎等獎項。(編輯:張雅淨)1130609

看更多相關新聞
明迎端午節!3大節氣「死亡率特高」護理師示警4習慣快改
明天端午節 5大民俗禁忌必知!1理由禁止壞壞
端午吃粽子內餡鹹蛋有學問 食藥署揭密生、熟鹹蛋這樣吃
端午連假Day2!把握好天氣 木柵動物園人潮湧現
端午連假陽明山竹子湖海芋季、繡球花季迎人潮 上山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