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行動有美麗島既視感 楊照直言不舒服:執政者鼓動群眾批判反對派

日前由國民黨與民眾黨提出的「國會改革」法案,遭質疑擴權且審查過程無討論,引發立院外數萬人集結抗議,而這次的公民運動也被稱為「青鳥行動」。作家楊照今(11)日在廣播節目《世界一把抓》回顧青鳥行動帶給他的既視感,並指出,青鳥行動其實是受執政者鼓動,「但不覺得很奇怪嗎?執政者已經有相當大的權力,為何還要集結群眾來支持執政者。」

楊照表示,「反共、愛國、團結」似乎是青鳥行動最貼切的口號,因為要愛台灣、保護台灣,所以大家集結到青島東路上,抗議國、眾兩黨推行法案通過。其中,藍白更被指推動的國會改革是「受中共控制」,這當中沒有任何證據,就提出如此嚴重的指控,甚至不准別人有不一樣的聲音。

楊照提到,政治運動分為兩種,一種是反對執政者,對於執政者握有絕對權力但不認同,而上街聚集抗議,盼執政者能聽見人民心聲;另一種是支持執政者,「但不覺得很奇怪嗎?執政者已經有相當大的權力,為何還要集結群眾來支持執政者。」這也是楊照對青鳥行動感到不舒服的原因。

「『反共、愛國、團結』我們看過」楊照回顧歷史,1979年《美麗島》雜誌社成立時,因旗下網羅了各派的黨外人士,是鮮少敢挑戰執政者國民黨的雜誌社,因此當時每天都可以看到街上有一群受鼓動的國民黨支持者,在雜誌社外抗議、高喊「反共、愛國、團結」。

楊照表示,《美麗島》雜誌社成立之時適逢台美斷交,因此當時中斷了中央民意代表的增額選舉,而後來的選舉過程中,國民黨感受到黨外的勢力來勢洶洶,擔心黨外會大有收穫,而後便發生了美麗島事件。「青鳥行動」之所以讓他不舒服,就是把黨外的反對者扣上「不愛國」、「不反共」、「不選擇與執政者團結」的帽子,而一旦叩上了這樣的罪名,就沒有跟執政黨競爭權力的資格。

楊照直言,一個執政者竟然沒辦法慷慨大度,在制度下調整權力進行的方式,執政者可以公平的競爭、運作,可以不妥協,但應該在既有的國會規範下競爭,「民進黨竟然在民主的選舉結果下,不進行權力的調整」,而是動用框架以外的力量,來擴增自己在國會的勢力,更進一步藉由這種方法護航行政權。

楊照說,如今經過這麼多年,執政者還在用「愛國、反共、團結」煽動群眾支持執政者,「那台灣民主這麼多年的改變在哪?若當年不是黨外與民進黨堅決反對用這種方式,沒有今天的民主。」

更多風傳媒報導

看更多相關新聞
覆議案送立院 賴令全黨挺政院
青鳥對決藍鳥!藍綠拚全台國會擴權宣講 白委喊「辦3場電視辯論會」
前大法官:國會改革法案應避政治延長賽無限輪迴
國會亂鬥625再現?國民黨繃緊神經 憂綠營「出1招」癱瘓議事
藍批沒收7天覆議期 恐壓線表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