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拒中央出資救房,中國經濟續低更長

國際貨幣基金(IMF)日前出具報告,建議中國以「中央出資」方式挽救房地產,中國官方則直接否決此議,外媒指官方此舉「削弱外界對中國政府重振房市的希望」。不過,中國官方拒絕中央出資救房市的利弊遠比此複雜,雖有長利但恐讓中國經濟繼續走低。

根據IMF本月初的一份報告,建議中央出資解決房市問題。具體而言,中國房市低迷不振的主要原因在過去建商擴充過快、舉債過鉅,房市繁榮時可收良性循環擴張之效;但一旦房市不再快速成長時,就陷入另一種收縮性的惡性循環:新房難賣、資金萎縮、在建房越來越難有資金續建,影響所及讓民眾不敢進場購屋、甚至分期購屋者對續繳房款猶疑、最後建商連履行還債能力都出問題而紛紛違約。

那些陷入週轉不靈、債務違約的中國建商,基本上都不脫此模式。房地產一直是帶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力,房市陷低迷,也拖累整體經濟;更且,那些繳了錢卻拿不到房子的民眾、違約的建商、倒閉的企業、因所失業的從業人員,都會帶來社會問題。

就是因為房市榮枯興衰,對中國是如此的重要,IMF提出由中央出資挽救房市,應該也是考量到房市對中國特殊的重要性。而其建議的方式,大體上就是由「政府承擔一切」,例如尚未完成的預售房屋,由政府出資接手完成,或是政府出資向購屋者提供損失補償,甚至可考慮向建商收購手上餘屋,預估需要的經費約1兆美元。

正面看,當然是這可讓購屋者與建商都同時解套,而可「得到新生」的機會;解決這些問題後,等於可讓中國房市按下「重啟」按紐重新開始,不會再拖累經濟。

不過,這個方式的代價實在太高昂、後遺症又實在太嚴重了;如果以IMF的估計而言,是超過中國GDP的5%以上。後遺症則除了所謂的「道德風險」問題外,更嚴重的惡化的社會公平性。

道德風險問題應該容易理解,政府等於拿錢挽救那些盲目擴張的建商,還有補償那些未自我控管購屋風險的民眾,這種作為只會讓建商與一般民眾更不注意風險控管問題。至於公平性,拿國家的錢支持扯爛污的建商及購屋(或投資)受損的民眾,當然在公平性上大有問題,這點其實就是金融海嘯時政府介入挽救大銀行時的批評:賺錢時是資本主義(錢都被個人拿走),貼錢時是社會主義(損失要國家負擔)。

中國官方拒絕接受此提議,理由也不脫這些考量,從專業上看有其道理,但實務上而言,卻可能拖長了房市不景氣時間,經濟也更難脫困。如果官方願意斷然投入鉅資、表達出「不惜一切代價」去挽救房市的態度,很可能在投入鉅資前就能讓房市得到支撐;即使需要投入龐大的資金,如果能解決房市問題,讓整體經濟得到拉抬,也可能是利多於弊。

事實上,某個角度而言,IMF的這項建議,中國政府早已「偷偷的作」了,只是規模相對較小、且以地方政府執行為主。上半年時,官方就曾公布一項救房市措施,核心是讓地方政府購買房市的庫存,將這些庫存轉為供中低收入家庭入住的保障性住房,此外,還有設立保障性住房再貸款,同時希望官營銀行監督與參與在建屋的完工。

這些作法確實有助紓緩房市問題,相較IMF建議的「中央出資解決法」,其優點是能避免「大水漫灌」方式帶來的問題,能更細緻、避免引發過鉅道德風險與不公平的情況下,逐步解決房市問題。缺點則是缺乏「震懾」市場的大規模行動帶來的效益、且需要時間更長,而時間拖長則會帶來其它風險與增加代價。中方官員說要「以市場化方式解決」房市問題,也有帶來另一種高昂代價的風險。

雖然外界對政府推出強大的刺激措施是「殷殷期盼」,但中國政府一直不願採取動猛烈的政策,原因應該與當年金融海嘯時,北京推出4兆人民幣財政政策,雖支撐經濟但後遺症嚴重有關。但任憑房市低迷繼續成經濟的拖油瓶,加上歐美對中國出口的防堵設限日增,後面還有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川普風險」:萬一川普當選會再對中國祭出更強、更高的關稅戰,中國經濟未來的風險高,恐怕仍只能繼續面對經濟的「平庸年代」。

更多風傳媒報導

看更多相關新聞
新北千萬住宅愈來愈難尋 成交占比5年減近20百分點
平均1.14天1房企破產⋯中國大陸房市泡沫+地方債擴大 台灣這些產業需提高警覺
陸房市危機 4800萬套預售屋未完工
組合屋、弱勢員工宿舍 免課囤房稅
新青安違規戶 不送聯徵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