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垃圾變黃金

工商時報【吳慧珍】 跨國食品業熱中替生產過程留下的食物殘渣找尋另類商機,將「垃圾變黃金」。 ■Food and beverage companies are turning cocoa husks, apple peels and other trash into new products-and not just food. 跨國食品飲料大廠興起從垃圾中淘金的風潮,替生產過程產生的食物廢棄物找尋獲利商機,不僅要把「垃圾變黃金」,還盼藉此收服環保意識強烈的消費者,他們要求企業減少資源浪費,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零食大廠億滋國際(Modelez)、連鎖咖啡龍頭星巴克(Starbucks)、釀酒巨頭百威英博(AB InBev)等,製造產品時會留下大量的可可豆殼或啤酒粕,以往都難逃被這些大廠及其供應商丟棄的命運。 不過星巴克已著手將咖啡豆外皮再利用,重製成名為Cascara的天然甜味劑。星巴克發言人表示:「對食物殘渣用點巧思創意,能為供應鏈開發新商機。」 消費者用購買挺環保 這個市場似乎趨於成熟。據市調公司尼爾森(Nielsen)調查,近半數美國消費者表示,想改變自己的購物習慣,減少對環境衝擊。尼爾森指出,標榜永續性、簡單或有機的消費性產品,去年在全美的銷售總額擴展到1,300億美元,相較2015年成長12%。 倡導減少食物浪費的非營利性組織ReFED統計,美國農業和製造業部門每年一共產生1,100萬噸左右的食物廢棄物。 不光是老牌食品飲料巨頭相中廚餘剩食的潛力,ReFED透露,過去五年有40多家企業和組織開張,專門將棄食轉化為新商品,而且這些改頭換面的新產品不侷限於食品,甚至有紡織布料是利用廢棄食物製成。 諮詢公司JPG Resources策略結盟部門主管史提夫(Eric Stief)說:「幾個世紀以來這些棄食大多拿去餵豬,我們發現它有更好的用途。」 現今大多數從棄食變身的新商品,尚在開發或測試階段,但部分已在市面上看得到,包括泰森食品(Tyson Foods)旗下的Yappah雞肉洋芋片。原料是泰森食品從自家生產線及其他公司收集來的廢棄食物,有胡蘿蔔咖喱、芹菜等口味,另外印度淡色艾爾啤酒佐切達起司風味的洋芋片,就是以啤酒釀造過程產生的啤酒粕所做的。 創造可可豆各種吃法 生產吉百利(Cadbury)、瑞士三角巧克力(Toblerone)的億滋國際,只採用可可植物一部分製作巧克力,但這家零食巨頭正在試驗拿可可被棄用的部分開發零食點心,例如可可果莢內的甜果肉,億滋國際以此推出新品牌甜味零嘴CaPao。 該公司表示,約70%的可可果實在取出裡頭的可可豆後就棄之不用,每年製造1,000萬噸廢棄物。 全球最大釀酒商百威英博每年產生140萬噸啤酒粕,當中大部分低價出售作為牛飼料,不過該啤酒龍頭也在探索其他用途。去年11月,百威英博將紐澤西州紐華克啤酒廠的600磅啤酒粕,捐給紐約新創企業RISE Products,這家公司以啤酒粕為原料生產麵粉。 也有業者讓廚餘搖身成為革命性布料。義大利北部化學分析實驗室Frumat創辦人帕斯(Hannes Parth),將出自附近蘋果榨汁廠的果皮、果核和果肉與塑料混合,製成仿皮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