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檢驗新技術 黑心豬油無所遁形

豬油是國人常用的食品調理用油,不過不肖業者以廢棄回收油混摻豬油卻難以被察覺。食藥署今天(14)發表獨步全球的新鑑別技術,透過檢驗豬油中是否有高含量的「植物固醇」,就可揪出當中有沒有被摻了餿水油、回收油。 2014年國內發生震驚社會的「黑心豬油」食安風暴,地下油行業者收購使用過的廢油,經精煉後再賣給強冠公司製造成全統香豬油等產品販售。 食藥署研檢組科長廖家鼎表示,由於現行食用油脂的檢驗方法,僅能針對其衛生安全進行檢驗,無法用於辨別油品是否被混摻了餿水油、回收油,因此食藥署積極研究鑑別混摻油品的新技術,費時1年終於找出檢驗的關鍵指標物質「植物固醇」。 廖家鼎指出,「植物固醇」是植物主要成分之一,動物本身不會產生「植物固醇」,只會透過攝食植物而累積微量「植物固醇」於脂肪中;如果是來自夜市及餐飲業的廢棄回收油,因為烹煮過植物食材會有高量的「植物固醇」,一旦被混摻至豬油中,就會使豬油的「植物固醇」含量顯著提高,差距可達數百倍。廖家鼎:『(原音)我們順利的找到了一個指標,叫做「植物固醇」,主要是「植物固醇」它只廣泛的存在植物裡頭,所以我們在食用的豬油裡頭檢驗出高含量的「植物固醇」,那就非常可能混摻了一些含植物成分的廢回收油。』 廖家鼎說,食藥署利用這項新技術檢測強冠劣油檢體,即發現其「植物固醇」的含量遠高於合法食用豬油。另外,食藥署還利用DNA分析技術,發現部分問題豬油檢體中竟含有「雞」的成分,推測就是被混摻了來自夜市的炸雞排廢油。 廖家鼎指出,以「植物固醇」做為鑑別指標為國際間首次發現,這項研究成果獲國際肯定,已刊登知名國際期刊「Food Control」。食藥署未來將應用此技術稽查原料端的豬油品質,揪出黑心油品,以維護民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