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早產雙胞胎 姊出生僅23週、妹多住子宮12天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2日電)1對在馬偕兒童醫院出生的雙胞胎,姊姊早產僅23週實在太小,在醫療團隊努力下妹妹晚12天出生,也比姊姊少住院1個月。今年3歲的姊妹花今天參加回娘家活動,活潑模樣令人欣慰。

鄭爸爸、鄭媽媽今天帶著這對雙胞胎姊妹花參加馬偕兒童醫院早產兒回娘家活動,並對媒體分享,因鄭媽媽第1胎也是早產,就已經比較謹慎小心,沒想到第23週就發生腹痛出血,生下僅570克的姊姊。

馬偕紀念醫院高危險妊娠學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宜雍回想當時表示,考量胎兒多留在子宮內有助存活率,因此採用「間隔生產」,但因又發生胎盤剝離等情況,危及媽媽和孩子性命,最終妹妹於第25週出生,出生時體重達830克。

出生後,姊姊住院住了120天,妹妹則住院92天。出院時姊姊甚至還需要帶著氧氣瓶,鄭爸爸回想,當時要常常檢查氧氣瓶氣量夠不夠、找地方充氣,相當辛苦。如今姊姊是拆解小霸王、妹妹愛說話唱歌,姊妹倆活潑好動,一刻都停不下來,直呼「一切辛苦都忘記了」。

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張瑞幸說明,25週以下的早產兒是在「可存活邊緣」,因此在子宮裡多住2週也相當關鍵;台灣目前可救治最小週數為22週,但實際存活個案數很少,23週存活率僅約4成左右,25週存活率則提升到75%。

張瑞幸指出,台灣約1成孩子是不足37週的早產兒,其中尤其32週以下因為器官較不成熟,連一出生的哭泣,都沒那麼活潑;而25週以下的孩子,不僅心肺、腸胃都需要時間調整,可能出生就要插呼吸管、打靜脈注射,腦部更可能因出血發生損傷,眼睛也可能有斜視、弱視、散光等問題。

照顧早產兒大不易,張瑞幸提醒,除了神經心智發展最需密切追蹤外,發生呼吸道感染及氣喘的比率也較高,心臟、腸胃、腎臟、視力等皆需要長期追蹤觀察。

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張弘洋呼籲,早產兒家庭與醫療團隊充分合作、重視後續追蹤檢查,以免錯失及時治療時機;舉辦早產兒回娘家活動,就是盼藉此機會讓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測,以便及早發現問題、及時轉介與介入治療。(編輯:李亨山)113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