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到數值代表有巴比妥殘留?別被「零檢出」誤導

記者楊艾庭/綜合報導

近期北部私立幼兒園疑發生教保員餵幼童安眠藥,多位幼童體內驗出含「巴比妥」以及「苯二氮平類」殘留,引起家長恐慌。其中有學者指出,檢測過程可能遇到干擾或有偽陽性問題,驗到有數值不代表有巴比妥存在,需制定合理判讀標準,一般以兩百為界,小於此判定陰性,這份檢測報告把64判讀為陰性。但亦有毒物專家表示,巴比妥根本不該出現在體內,數值很精準,有就有,哪來的偽陽性或偽陰性?

臨床檢驗與分子檢驗專家表示,檢驗報告應透過專業醫檢人員清楚說明「檢驗方法」與方法的「效能」與「極限」前提下,協助臨床醫師依據臨床狀況共同釐清並判讀「是否曾服用過巴比妥類藥物」。不同檢驗方法、檢驗試劑或待測物等,閾值可能都不同,在解讀時也應注意。在沒有正確理解臨床檢驗方法的限制與前提下,對大眾提供非專業的解讀,容易引起誤會,甚至是對專業臨床檢驗流程的困擾。

Q:孩童身上檢測出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s Screen)64 ng/ml的數值,代表意義為何?

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副教授蘇剛毅表示,民眾較難了解檢驗報告背後複雜的檢驗技術與專業考量,但一定很關心二件事情,一為檢驗值、二為解讀,當這二者無法合理地被理解與連結時,就會產生疑慮:「為什麼有檢驗值,但解讀為未檢出」、「明明就沒有使用藥物,為什麼仍有檢驗值」?站在檢驗專業上,我們知道須要進一步詢問檢驗方法或相關細節,可是一般民眾要怎麼理解?

在許多複雜討論中,「閾值」一詞經常出現,而且結論都簡單地告訴一般民眾,檢驗值高於閾值就是檢出(陽性),低於閾值就是未檢出(陰性)。如果檢驗值高出公認閾值非常多,代表這檢體中含有藥物的可信度非常高;檢驗值在閾值附近甚至低於閾值,就專業醫檢師的角度,我們只能說,「對該次採檢之檢體中在此方法的檢驗能力下,含有藥物的可能性很低或不含有藥物」

什麼是閾值?「檢體中就算確定沒有待測藥物的存在,進行檢驗後,依舊會產生檢驗值,不會為零」,為什麼?任何一種檢驗方法都需考量「檢驗極限」與「預期干擾」,以藥物來說,檢測極限意即檢體中藥物濃度低於某個值時,就無法與背景值做區分;預期干擾意即受限於檢驗方法,某些與待測藥物相似的分子,或檢體本身特性也會產生非來自代檢藥物的檢驗干擾值,考量「背景值」與「干擾值」就可以訂定該檢驗方法閾值。閾值的重要性在於要確認檢驗值來自待測藥物的可信度。換句話說,高於閾值,就表示檢體中來自待檢藥物的檢驗值,遠大於背景值與干擾值,足可確信藥物存在,可解讀為檢出(陽性)。每一種檢驗方法的閾值都不一樣,而且在方法建立時就需要由檢驗單位制定。

Q:臨床醫學檢驗技術如何檢測巴比妥殘留?是否能做到「零檢出」的判讀?

蘇剛毅表示,在不知道可能是什麼標的藥物時,用質譜儀進行篩檢,技術等各方面考量是有其困難,必須要多方考量來選擇,所以選擇檢驗方法不是只有單一的考量。目前臨床醫學對於藥物殘留的檢驗方法有很多,不外乎近期討論熱烈的免疫分析法與質譜法,每一種方法的檢驗效能,如:檢體中最低殘留藥物檢出能力、會受到的干擾等都不同,也就是閾值不同。但實務上,檢驗方法的選用,不是只有考量技術效能或準確度,還要考量成本、耗時、便利性、適當性、可行性等。舉例來說,受檢者有藥物濫用的行為表現,但並不確定是什麼藥物時,會選擇快速、可行的方法,檢驗檢體是否可能含有其中一種已知藥物,這是一個篩檢的概念,準確度當然會受到挑戰。不過篩檢後,特定藥物有高於閾值反應或疑慮時,才會以更準確的方法再次進行確認,例如用質譜法。

談到零檢出,我們必須了解,一份醫學檢驗報告有檢驗值和解讀,這二者要分開討論,檢驗值即檢驗過程中,儀器所偵測的數據;根據數據,考量閾值及檢驗品管後進行解讀。所以零檢出、未檢出、檢出,這些都是所謂的解讀。零檢出的意思是,如果可以針對檢體中待測藥物分子進行計數,且不受任何背景雜訊干擾,數到一個分子,就是檢出,一個都沒有數到,才能做零檢出的解讀,目前並沒有如此完美之檢驗方法,即便是公認的質譜儀標準方法也難達到此標準,所以用任何方法進行檢驗,會傾向使用「未檢出」,指的是在這個檢驗方法的能力與極限下,沒有測出可信賴的陽性結果。所以應要理解,雖濫用的藥物在正常幼童體內應該要有「未檢出」的解讀,但不表示沒有檢驗值,只是這個檢驗值可能不是濫用的藥物產生,在該檢驗方法下沒有足夠的可信度讓我們解讀檢體中有藥物。

Q:目前檢測毒物的檢體,如:毛髮、血液、尿液,以及醫學檢驗工具,如:免疫法、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LC-MS/MS)等方法,準確度差異為何?

蘇剛毅表示,免疫法為第一線主要尿液初步篩檢3日內藥物濫用的工具,具有高度靈敏度、成本低且快速取得報告的優點。但是,尿液初步篩檢呈現陽性,並非正式檢驗結果,需再以同一尿液檢體,透過更加專一、具高度分析特異性的質譜法分析,以排除偽陽性的可能,才可確認該檢驗結果

檢驗毛髮檢體是因為藥物會在毛髮生長中被堆積在其中,毛髮中的藥物不會再進行代謝,因此血液中的藥物及其代謝物會留存在新生的毛髮上。一般頭髮每月平均約以1至1.5公分的速度生長,因此以尿液檢體搭配毛髮進行檢驗,可形成嚴密的檢驗網

Q:巴比妥數值達64,是否能作為判讀「曾服用過巴比妥類藥物」的主要依據?還須要哪些臨床數據或專業判斷來加以輔助說明?

蘇剛毅表示,此次的孩童餵藥事件是屬於司法案件,司法案件要用質譜分析確認,並採用「最低可定量濃度」為閾值(意即未檢出),才符合此次孩童藥物「零檢出」的標準。報導中為尿液檢體的初步篩檢檢驗結果(巴比妥數值達64),依其出具檢驗報告實驗室之SOP與試劑使用說明書之閾值為200,判讀結果應為「陰性」,故發出64(-),只是報告格式(-)呈現不適當,易讓人誤解

希望藥物「零檢出」的理想的科學檢測結果應為「未檢出」,惟該報告呈現的64數值是尿液初步篩檢檢測的原始數據,使人產生是否有殘留該藥物之疑慮,故應再以同一檢體以質譜法分析比對,驗證並釐清真的是巴比妥類藥物的反應或是偽陽性。但藥物會隨著時間代謝排掉,最好能以「毛髮」為檢體做質譜法的分析,即可釐清是否有長期用藥之真相。只要以尿液或毛髮用質譜法分析,結果只要不是「未檢出」,即可證明有該藥物殘留,從毛髮的長度取樣檢測位置,亦可粗略推估多久以前用藥。換言之,這個尿液初篩數值不論陰性或陽性,都不能視為測到多少濃度的巴比妥,也無法互相比較。「真的想知道這64是什麼,唯一辦法就是把這次尿液的剩餘檢體執行質譜法分析,就會有答案。」

Q:在巴比妥或苯巴比妥的臨床檢驗上,有可能會發生「偽陰性」或「偽陽性」嗎?有哪些可能的因素?

蘇剛毅表示,若以免疫法執行尿液初步篩檢濫用藥物,常有「偽陽性」發生,所以若初步檢測為陽性、有疑慮之案件或特殊司法案件以未檢出為閾值時,應再以同一檢體進行質譜法分析做「確認檢驗」,以排除「偽陽性」。「偽陰性」則常發生在濫用藥物受檢者為規避觸法,在未依法定採檢程序的監採情形下,將尿液檢體調包或摻假,以茶或水替代尿液,或者超過暴露濫用藥物約3天後,尿液檢體篩檢可能無法檢測出該藥物為呈現陰性或未檢出結果。

因此,一般實驗室都會加驗尿液中的「肌酸酐」,它是骨骼肌肌酸正常代謝的終產物,一般人每日產生的「肌酸酐」量是恆定的,穩定的從尿液中排出。若同時檢驗出尿液肌酸酐未檢出或很低不正常,則表示尿液檢體可能有問題或不正常人的尿液,是否有可能摻假,造成該藥物尿液篩檢檢測之「偽陰性」。報導中的報告,即呈現肌酸酐之正常結果,輔助判斷該尿液檢體是可靠的,可繼續判讀其他濫用藥物檢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