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感溫度恐破45℃!熱傷害高峰期來臨,3招輕鬆防中暑

極端天氣造成夏天愈來愈熱,高齡及稚齡族群都是中暑高風險族群,且暑假家庭旅遊旺季即將到來,如何防中暑?

「熱傷害」是身體無法正常調節體溫導致一種急性疾病的統稱,本身是家庭醫學科醫師的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熱傷害依嚴重程度,由輕到重分為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其中熱中暑可能導致多重器官衰竭,嚴重者甚至會致死。

「熱傷害可預防,預防之道首先要知道其危險因子,」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指出,危險因子分內在及外在兩種,內在因素指的是個人身體狀況,包括固有疾病、肥胖、用藥、生活型態等,外在因素則是高溫及高濕的環境。

圖片來源 / 國健署提供
圖片來源 / 國健署提供

極端天氣讓體感溫度更高 嬰幼兒、高齡者易遭熱傷害

中央氣象署副署長呂國臣說,天氣與健康息息相關,氣候變遷加劇,造成極端高溫日數增加、低溫日數減少,每年入夏之後,就是中暑、熱急症的高峰期。

今年從5月開始氣溫大概都在攝氏33、34℃,體感溫度則都在41、42℃;當氣溫達攝氏36℃,體感溫度達到44、45℃時,讓人很不舒服。

為什麼5月以後的天氣讓人這麼難受?呂國臣解釋,「主要是季風的變化。」5月前大都吹東北季風,比較涼,也較不潮濕;但5月後吹南風,水氣多,加上氣溫持續升高,體感溫度飆升,「人體散熱要透過汗水蒸發,當環境中濕度很高、水氣多,皮膚散熱效果就會變差。尤其中午太陽曝曬,如果汗又流不出來,就是容易中暑的時間。」

呂國臣提醒,入夏後要特別注意氣溫變化,不只白天,晚上雖然沒有白天熱,如果濕度高,體感溫度也會有35、36℃,室內環境要好好散熱,不然晚上會睡得非常不舒服。

氣象署海象氣候組組長洪景山進一步指出,「從去年6月到今年5月,每個月都是地球歷史上最熱的一個月,而據聯合國推估,未來5年,至少有一年會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

全球持續暖化另一個影響是總降雨量雖然差不多,但下雨天數變少,每一場雨都會下得比較大;而且不下雨日子不但氣溫平均增高,還可能出現極端高溫。「高溫不是溫水煮青蛙,那個水在某個時間點會沸騰的。極端天氣會給人類帶來很多的威脅,熱傷害即一例。」

各年齡層族群中,「老」與「小」特別容易發生熱傷害,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李嘉慧指出,嬰幼兒族群生理功能與自理能力尚未發展成熟,無法自行防曬、補充水分及休息擦汗,較大的孩童在活動時容易忽略高溫和身體缺水產生的不適;高齡者因體溫調節能力變差、對身體變化感受能力下降、有慢性病服藥影響身體散熱能力、高溫加重原有疾病病情等因素,也容易發生熱傷害。

國民健康署提醒,容易發生熱傷害的環境,包括高溫悶熱的戶外、空氣不流通的室內,以及密閉的車內。因此,室內與室外都須留意熱傷害發生。

穿淺色衣物、補充水分 3招預防熱傷害

國健署提供預防熱傷害3招:

1. 保持涼爽:在穿著上以淺色與透氣材質的衣服為主,嬰幼兒衣著不建議有過多包覆。於室內時,空間保持涼爽通風;外出時,嬰幼兒儘量避免陽光直射,並可攜帶手持式電風扇、遮陽帽、抗UV衣服或外套,並選用適合的防曬用品。

2. 補充水分:不論在室內或室外,適時適量的補充水分,避免瞬間大量補充水分或冰水,且不以含糖飲料取代。

3. 隨時留心:外出時留意氣象資訊,避免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外出。搭車或開車,務必確實檢查孩童是否已下車,避免因孩童睡著,留置車內發生憾事。

圖片來源 / 國健署提供
圖片來源 / 國健署提供

熱傷害急救5步驟 若意識不清不可再飲水

1. 蔭涼通風:當身邊人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疲倦、食慾不振、活動力減退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移到蔭涼通風處。

2. 鬆脫衣物:移除病人身上過多、不透氣或太緊繃的衣物,並讓病人平躺,足部稍微抬高;若出現嘔吐現象,則協助病人側躺保持呼吸暢通,避免呼吸道阻塞,造成生命危險。

3. 泡水或灑水散熱:全身頸部以下泡冷水,或用涼水擦拭身體,並搧風降溫,如手邊可取得冰涼飲料罐或冰袋、冰毛巾,可放置於大動脈通過處,如頸部,腋窩及鼠蹊部。

4. 補充水分:病人意識清楚,可給予添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若出現意識不清現象,不可以給予飲水。

5. 儘速送醫:在處理熱傷害的過程中,若出現大量流汗、口渴、噁心嘔吐、輕微意識混亂、昏厥等等症狀,或超出可以當場處理的情況,應緊急撥打119,尋求醫護人員協助,運送時需持續降溫治療。

圖片來源 / 國健署提供
圖片來源 / 國健署提供

手機APP查看「熱指數」 外出時避開高風險時段

中央氣象署除了發布「高溫資訊」提醒大眾注意防範熱傷害,民眾也可以透過氣象署「樂活氣象」APP,查詢「熱指數」,做為出門從事戶外活動的參考。

圖片來源 / 截圖自樂活氣象APP
圖片來源 / 截圖自樂活氣象APP

呂國臣表示,「熱指數」是同時考慮溫度、相對濕度、太陽幅射及風速的一個綜合指數,也是與人體健康效應直接相關的「熱壓力(heat-stress)」指標,測量大氣環境中對於人體生理造成熱壓力而產生不良健康後果的環境條件,與台灣熱傷害的急診及就診人數相關性很強,可提醒大眾採取保護措施,避免發生熱傷害。

延伸閱讀:

消除脂肪肝飲食4招,脂肪肝症狀、原因、治療一次看

口臭原因不只結石、火氣大,10大成因、9招改善口臭

確診激增,新冠又來了?新病毒株再加1,去過「這兩地」要小心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看更多相關新聞
出門多久「變頻冷氣不用關?」專家給答案 3用法更省電
史上最熱4月!均溫創紀錄 全台已逾400人因熱傷害送醫
熱傷害處理怎麼做?熱傷害症狀、預防、急救NG行為一次看
熱爆?60部機車疑鋰電池自燃燒光光
極端氣候熱到爆!「這地區」地表溫度破81℃「一踏鞋底就融化」

◤超前部署,省水節能◢
家庭必備省水神器 限時下殺中
冷氣、電扇一級省電這裡挑
節能補助攻略 家電選購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