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實物銀行面臨困境 議會檢討公聽會提出解決方案

【記者 王苡蘋╱高雄 報導】高雄市實物銀行已成立超過10年,營運及資源仍面臨困難,高雄市議會今(25)日舉行高雄市實施「幸福分享中心-高雄市實物銀行」檢討公聽會,由陳麗珍及黃柏霖議員共同主持,學者專家建議高雄市政府透過訂定自治條例,使物資有效利用,落實循環經濟和食品安全管理,以持續廣納社會資源參與,確保實物銀行的永續運作。

陳麗珍議員表示,全球約有10億人面臨食物不足的危機,實物銀行將商店賣不完的剩餘食物重新分配,若此制度能普及化,將能有效管理資物。隨著物資價格上漲,期盼市府能建立更有效率的平台,促進實物銀行與廠商、店家結合,把資源分配給有需要的人,並共同推廣這一善舉。

黃柏霖議員期盼在衛生安全無虞的前提下,讓物資都能夠物盡其用,不要造成浪費。他強調物資給與需要的人是循環經濟的落實,期盼物資被妥善利用並提供給需要的人。並建議經發局協助社會局,加強媒合各公有市場、商圈等物資,讓實物銀行發揮更大的力量。

高雄市慈善團體聯合總會劉雅玲執行長指出,目前高雄有70家組織參與社會救助,但食物銀行法草擬至今仍未確立,使得民間團體在執行上缺乏保障。她也反映實物銀行的設置需考慮空間、水電、貨架、冰箱及冷凍設備等,過去市府支持有限,以致據點租約搬遷困難,補助設備後才能負擔運輸費用。高雄市每年25,000家庭需要實物銀行的協助,物資分配與整理成本高,期盼市府加強改善現有系統,讓有限的物資能充分使用。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張其祿教授指出,中山大學曾於旗津推出「盛食廚房」,邀請新住民參與,借鑒國外經驗,將剩食轉化為異國料理。然而,因經營困難和資金不足,活動有所限制,無法長期營運。他建議市府應介入以優化食物銀行的治理和資源配置,發揮更大效益。

義守大學企管系楊東震副教授指出,弱勢群體對資源的索取來源管道不足,建議透過社區參與和宣導,同時也應積極導入物資的實體與網路搜尋系統、結合大專院校相關計畫,以協助系統開發與USR宣導等。

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李銘義副教授認為,社會局應系統化管理實物銀行,透過平台建立,讓相關具認證的慈善團體能更有效協助物資發放,同時也應盤點及規劃社會救助經費,並檢視經常門資金運作效能。他並建議社會局結合教育局,將高雄市的閒置校園空間活化為社區關懷據點或實物銀行,避免再租用新空間。

嘉南藥理大學社工系余元傑教授表示,慈善團體或善心人士個人的力量有限,政府導入平台則具有公信力,並且能夠通過立案評估和社工介入來提供支持。然而,遇到緊急情況者並未被納入現有的物資分配體系,他認為,應設置平台並定期評估物資發放是否能有效協助民眾生活獲得改善,以增加服務效率。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林信雄講師認為,在政策監理和法令需更明確,應先正名是「實物」還是「食物」銀行。高雄天氣炎熱,物資配送的物流冷鏈尤為重要,建議市府應訂定相關自治條例,並借鑒其他縣市的經驗,納入食品衛生監理機制和冷鏈設備,同時可導入外送平台,提高效率,鼓勵外送平台參與公益,推動ESG理念。

黃柏霖議員期盼市府也能媒合果菜市場,將多餘的物資供給給實物銀行,服務更多有需求的民眾,期待透過有效的管理機制與資源分配,讓民眾生活獲得改善。(圖/記王苡蘋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