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文化技藝 嘉義整個四月「放鴿笭」
新頭殼newtalk
由嘉義縣政府舉辦為期整個四月的「鴿笭文化季」,今天(31)在縣長張花冠主持下,正式展開序曲,張花冠掀開鴿籠,背著木笭的鴿子在天空中飛翔並發出「嗡嗡嗡」的聲響,讓為期一個月的鴿笭季熱鬧展開。
鴿笭指的是裝在鴿子尾部,使其受風的發聲器具,鴿子揹著鴿笭在飛行時,會發出響聲,就是所謂的「放鴿笭」,因台灣人稱鴿子為「粉鳥」或「紅腳」,因此放鴿笭也稱為「放粉鳥笭」或「放紅腳笭」。
鴿笭的起源,大都認為是源自明鄭時期(1662-1683),當時在現今新營及鹽水地區屯田的士兵,在農閒時利用軍用信鴿裝上竹哨,讓哨聲隨著鴿子飛翔,以此做為休閒娛樂,由於玩的人愈來愈多,競爭也愈來愈激烈,競爭的結果,鴿子揹的竹哨越來越大,最後就演變成鴿笭負重競賽。由於放鴿笭活動屬於小區域屯田士兵的娛樂,因此只流傳在台南的新營、鹽水、學甲,以及嘉義義竹等沿海方圓數十公里的鄉鎮。
今年嘉義的鴿笭文化季,有管絃隊、太鼓、魔術等熱鬧表演,同時,也邀請國內少數仍製作鴿笭的工藝師傅到現場教學,張花冠也和工藝師傅學作鴿笭,與學童玩起鴿笭彩繪。
張花冠指出,傳統養鴿文化非常重要,是年度大事,早期村民在農忙時期過後,就會養鴿子來比賽,義竹有相當特別的傳統,會訓練鴿子背7吋到9吋不等的木笭,代表自己的村莊去比賽,大約1個月後就能知道哪些鴿子飛回,並確定名次,是相當趣味的文化,村民之間也能藉此增進情感與交流。
張花冠說,鴿子有許多有趣的俚語,像是「不怕沒得吃也不怕沒得穿,只怕鴿子不會背笭」、「鴿子若飛高高,生兒子就會中狀元,鴿子若飛低低,生女兒就會嫁給好人家」。張花冠說,養鴿對義竹地區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因此每年縣府都大力支持養鴿傳統,希望能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