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瘋/台美關係堅若磐石?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美國總統拜登簽署國防授權法,再次確立美方抗中保台的基調。但相較於亞太鄰邦紛紛投入由美方主導的圍堵行列,身為「事主」的台灣反倒顯得相對置身事外,強化自我防衛的腳步也似乎多所阻礙、困難重重。 (張柏仲分析報導)

拜登在2021年底簽署稍早參眾兩院分別以壓倒性多數通過的2022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FY 2022 NDAA),這項耗資7700億美元的法案在數額規模上和前兩年差異無幾,不過法案重點則頗具針對性:內容包括至少投資71億美元的「太平洋威懾倡議」(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強化美國在印太地區和中共競爭的實力,例如因應共軍不斷在彈道飛彈和極音速武器的突破,新版NDAA也授權美國「飛彈防禦局」(MDA)研發足以有效擊毀這類飛彈的雷射武器;此外,和台灣有關的第1246到1249條中還提到,必須維持美軍遏止共軍武力犯台、造成「既成事實」(fait accompli)的可能威脅,並評估如何協助台灣發展「不對稱戰力」;甚至邀請台灣加入包括環太平洋軍演(RIMPAC)在內的台美軍事合作升級;並要求五角大廈向國會提出美國國民兵與台灣合作、協助訓練台灣後備部隊的可行性計畫。

對於台灣最強安全後盾能簽署具體友台法案,一方面代表美方想趁機警告中南海:別把經常掛在嘴邊的強國大夢、與時不時就撥弄挑起的民族情緒,實際付諸蠢動;另一方面這可能也基於美方認知到:單憑台灣自己,已經愈來愈難以扭轉臺海軍力失衡的頹勢,如果再不適時出手,情勢早晚會惡化到難以挽回的地步。

從好的方面來想,民主陣營當下至少沒有把台灣當成北京可以任意染指的國際棄兒,鄰近各國頻繁密集的合縱連橫、軍演備戰,甚至再也不避諱喊出那個原本還祕而不宣的佛地魔姓名。但身處風暴核心的台灣,有些人可能覺得事不關己,戰爭離我們還很遙遠;或在某些政的客撩撥下,無視於北京的擴張野心,只把緊張衝突根源歸咎於我方的片面挑釁。當局者迷,只能說國內很多人對於國際情勢的轉變,既無知覺、也不在意。

平心而論,國軍近年來確實已經傾全力強化國防戰力,除了編列鉅資自製外購有助於提昇防衛能力的武器,也在改善後備動員戰力方面同步興革。但眼前情勢總像在和時間賽跑:史無前例斥資(或更精確地說,是向將來借貸)高額預算用於充實軍備,不過多項外購或自製的武器系統,籌獲過程經常又像是霧裡看花。譬如「潛艦國造」爭議傳聞始終不斷;新一代飛彈巡防艦一下4500噸、一下又縮成2000噸,艦上配備的相列雷達和戰系來源更是中科院、洛馬搞不清楚該找誰;5年2400億「海空戰力提升計畫」在朝野各說各話下,最後只能由綠營仗恃席次優勢強度關山......。不管在朝在野,最後都選擇以粗暴的手段來進行民主的遊戲規則。就算積弱不振的藍營在蔡政府眼中都只是來搞破壞的「中共同路人」,但執政高層即便面對廣大民眾,還是寧願以洗腦式的「報喜不報憂」,而非以理性釋疑來爭取最大多數國人的諒解認同。

這樣的台灣,難道也算是那個在中共虎口下亟思突破反擊的「刺蝟」或「毒蝎子」?相較於挺台鄰國紛紛都已經動起來,我們反倒比較像那隻個子其實並不小、跑起來速度也很快,但卻經常選擇把頭埋進沙堆裡、不願面對危險的鴕鳥。時序邁入2022年,很多疑點的答案,我們都會陸續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