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雄:外國介入台灣國防決策恐成賴清德重擔

一年期義務役新兵入伍訓練於成功嶺基地進行期末鑑測。資料照。郭宏章攝
一年期義務役新兵入伍訓練於成功嶺基地進行期末鑑測。資料照。郭宏章攝


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和平與安全中心」今(6/25)日發布「2024國防評估報告」,前監委、基金會董事長黃煌雄指出,前總統蔡英文的第二任期中,國防決策充滿外力投影,外國因素介入國防決策力道甚深,恐怕成為總統賴清德的歷史重擔。

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和平與安全中心」自成立後每年發佈「國防評估報告」,今(2024)年指出國軍近年組織增胖、員額增加、預算增多,黃煌雄指出,這些決策過程充滿外力投影,他國政府影響我國國防決策,尤其在蔡英文第二任期最為明顯,此一風氣可能會成為賴政府的歷史重擔。

黃煌雄解釋,台灣自1990年代以來,國軍歷經10年兵力案、精實案、精進案及精粹案的組織變革,一貫精神便是兵力精簡、組織減肥或瘦身,然而隨著國軍提升後備戰力,「國防決策面臨U-turn」,國軍不僅很難瘦身,甚至恐會增胖,國軍的總員額幾年後就可能回復到精進案的水平。

黃煌雄分享, 他擔任監察委員12年期間,和歷任參謀總長與國防部長,都有深度的對話,這些主事者都是在法定的機制與流程下,展現堅定的意志與決心,完成軍事生涯旅程上重要而艱難的決策,且在決策過程中,幾乎完全不受外力的介入與干擾。

黃煌雄舉例,從十年兵力案到精實案,從精進案到精粹案,從國防二法到國防六法,從劉和謙到羅本立,從唐飛到湯曜明,從李傑到高華柱,都讓人感受到這樣的「guts」,期許未來主事者能夠懷抱同樣的使命感,針對國防改革提出強而有力且令人信服的論述。

前國防部參事劉立倫說明,若不縮減志願役的員額,勢必導致國軍原有21.5萬的總員額擴增,至2029年以後可能要額外增加168億元的人員維持經費,若國防預算規模無法擴增,恐排擠到軍事投資經費,陷入軍事投資與特別預算糾結的惡性循環。

更多太報報導
參謀總長梅家樹明赴立院備詢 李喜明反對:對國家不是好事
阿共打來怎麼辦?台大國安社玩兵推、辦講座 搞懂台海戰略局勢
網軍癱瘓中國? 李喜明:網戰部隊缺專業領導 人才為最重要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