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緣之:大貓熊可愛外衣下的文化、政治與經濟符號

.此為2018月11月8日龍緣之於台南大學文薈樓之《大貓熊的政治經濟學》講座側記。

.文字整理:曾于珊

許多人覺得貓熊可愛,牠們毛茸茸、圓滾滾的外表,符合動物行為學之父Konrad Zacharias Lorenz的說法,他認為如果生物的眼睛在頭部正中間,眼睛大大的、頭圓圓的──最好顴骨不要太高──再加上用胖嘟嘟的四肢爬行的模樣,這些特徵和人類嬰兒相似,因而會激發人類的保護欲。

也有人認為,如果以昆蟲的外表特徵來看,如蛾的大眼睛或是假眼的用途,乃是威嚇捕食者,所以我們對貓熊黑眼圈的認識也許是美麗的誤會。

但是,如果能夠更深入地抽絲剝繭,我們會發現,人們之所以對貓熊有「可愛、受歡迎」的印象,更多應該來自文化、政治與經濟的符號詮釋。

時逢中國政府成立70週年,不只舉國歡騰,就連四川成都的大貓熊繁育研究基地,保育員也抱著今年剛出生的貓熊慶祝。   圖片來源:成都大貓熊繁育研究基金會
時逢中國政府成立70週年,不只舉國歡騰,就連四川成都的大貓熊繁育研究基地,保育員也抱著今年剛出生的貓熊慶祝。 圖片來源:成都大貓熊繁育研究基金會

貓熊保護的文化與政治示範意義

首先,大貓熊黑白相間的外表,就像中國的太極圖,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的說法,過去曾有獵人獵殺貓熊後,以特殊的剪裁方式,把貓熊皮剪成一個太極圖。還有,身為食肉目熊科的貓熊卻只吃竹子,也有人認為這樣符合中國人「愛好和平的天性」。

在近代歷史中,自中華民國政府的宋美齡女士將貓熊作為對美國援華聯合會的回禮開始,牠們被當作外交禮物致贈給其他國家。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到中國訪問時,不只在餐桌上抽貓熊牌香菸,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還贈送兩隻大貓熊「玲玲」與「興興」給美國。於是,貓熊慢慢的成為當代中國的象徵。

探究大貓熊掀起的熱潮,不光只是起因於外交禮品,也與1980年代的「竹子開花」現象所引發的社會關注,亦有一定的關係。中國政府逐漸意識到,要將中國特有的大貓熊視為國家資源而「保護」起來。

1976年,在大貓熊的棲息地發生大規模的竹子開花現象,人們蒐集到138具大貓熊的屍骨,所以當時的人們很輕易地把這兩個觀察到的現象結合在一起——因為竹子開花後即會枯死,而大貓熊的主食又以竹子為主,因而引起人們的擔憂。

1983年,在邛崍山地區也發現竹子大規模開花的現象,中國政府很快地展開所謂的「救援」行動,在野外投放大量的羊肉、玉米饃、烤羊排、豬排等食物,希望能吸引大貓熊到海拔比較低的地區,並組織了52支巡邏隊,出動600人次以上的科技人員,上山對大貓熊進行搶救。「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CWCA)在1983年底成立,他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在國內外發起募款活動,隔年人民日報就出現孩子紛紛拿出口袋裡的零用錢,要來幫助政府救援大貓熊的照片。

美國前總統雷根的夫人南茜到訪中國前,也曾在美國華盛頓動物園發起號召全國的小朋友捐零用錢救救中國大貓熊的活動,隔年訪問中國時,她就將13,000的美金交給中國政府。

此外,還有當時的玉女歌手程琳,演唱《熊貓咪咪》(中國大陸將「貓熊」稱作「熊貓」)歌曲,這首歌在中國非常知名,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的演唱會上,不只能看到中國人,還有一些西方面孔,同時受到中國跟外國民眾的關注,且因為作詞作曲者為臺灣的侯德健,兩人間的曖昧浪漫故事流傳一時,讓這首歌曲也帶有一些彰顯兩岸情誼的色彩。

由於一系列的政府宣傳口號,從小學一直到監獄,中國各式各樣的單位都在進行捐款活動,當時中國政府將大貓熊視作是一個如此重要的國家資源和象徵,至今都還是有非常重要的政治示範意義,以「國寶」稱呼大貓熊。

貓熊保護:生態因素,抑或為了爭取政治資源?

這些「搶救大熊貓」活動導致兩個結果:一個是圈養大貓熊的數量增加了,同時,野外的大貓熊數量下降。再來就是,根據北京大學潘文石教授團隊的研究,沒有發現任何一隻挨餓大貓熊的證據。

事實上,在大貓熊的自然棲息地,大多都有二種以上開花週期不同的竹種,但為什麼竹子的開花週期這麼難被大眾認識呢?

因為竹子平均數十年才開花一次(甚至長達六十年一次),對其進行科學研究有著難度。以今日的學術規律來看,學者每年(或每隔幾年)都要固定產出論文,所以很少人會去研究一個數十年才開花一次的植物。在1980年代,研究就更為不足了。再加上媒體大量渲染──國寶大貓熊正面臨了嚴重的威脅,政府亦被裹挾在其中,才造成去搶救自然界不存在的危機,以及社會動員的現象發生。

那麼現在的貓熊數量到底是多少隻呢?

在中國,有著每十年一次的全國性大貓熊調查,簡稱「貓調」。但是,在1970年代,關於貓熊的數量有兩套數據,一套是2,500隻左右,一套則只有1,000多隻,這反應出大貓熊的數量在政治上是一個敏感的問題。

在四川、陝西、甘肅省的一些地區,一旦說「我們這個地方有了貓熊/國寶」後,可以得到政府更多的撥款補助,因此許多地方都傾向表示當地擁有貓熊,或是把貓熊數量說得多一些。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想把這個數量往下壓,因為有貓熊數量告急的危機,別的國家就更願意支持,願意捐款,這使得國內補助與國外捐款兩方面的利益無法協調。所以從1970年代到今天,大貓熊的野外數量仍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

大貓熊數量之謎,同時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1980年代仍有著大規模的森林被砍伐,破壞了大貓熊的棲息地。如果一個地方擁有「國寶」,是不是得一起保護該地環境?因此,一些大貓熊棲息地的政府寧可表示:這裡沒有貓熊,我們可以砍伐。所以,每次的「貓調」數據總是存在一些原因不一的爭議。另外,每一次的調查方法及範圍還都不一樣,科學家呂植即指出,「貓調」缺乏科學界的論證。

再比較野生與圈養的大貓熊數量,圈養的數量明顯越來越多。圈養的大貓熊數量增加來自繁殖和人工育幼技術的進步。常規的方式是:人們電擊公貓熊的直腸取其精子,再將母貓熊麻醉之後進行人工授精。而且,不同於野外的貓熊,母貓熊生出雙胞胎的話,會選擇拋棄其中一隻,人類則會用人工哺育的方式,把兩隻貓熊都養大。以此為例,人工圈養大貓熊的數量不斷增加。

更有甚者,在大貓熊繁殖中心,曾經只要出生一隻大貓熊,工作人員就可以得到被稱作「貓頭費」的5萬元人民幣獎勵金。但是,圈養的大貓熊數量有限,而動物近親交配會影響遺傳基因多樣性。總而言之,圈養大貓熊的意義為何,未來該何去何從,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

中國大貓熊與台灣的關係

那麼在台灣,大貓熊又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到,所有的大貓熊都是屬於中國的「資源」或「財產」。自1982年開始,停止將貓熊作為外交禮物,取而代之的是「短期租借」大貓熊,又被諷刺為「大貓熊留洋打工」。

所謂「留洋」,是將大貓熊短則數週、長則數年租借到世界各地,尤其如奧運等盛事。世界各地的許多動物園,都非常想要這樣的可以帶來遊客跟門票收益的動物。但是,這樣經常在外出差旅行,大貓熊的動物福利絕對會受到影響,因此這種做法受到很多國際組織的撻伐。因此,中國政府後來改以「科研合作」名義進行長期租借(多以十年為期)。

兩岸交流方面,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前往中國與胡錦濤會面,這是國民黨與共產黨在1949年後最高層級的一次會晤,因此中國政府即宣佈贈送台灣一對貓熊「團團」與「圓圓」。

中國政府表示,贈送台灣貓熊是團結友愛及和平的象徵,但是對台灣來說,這不僅是動物保護,還涉及到許多政治層面的問題,包括國內法規、國際公約與民主程序的爭議,也會產生經濟上的影響。

當時的民進黨政府很不歡迎貓熊來台,但國民黨執政的台北市政府卻非常希望能爭取讓貓熊入住動物園。台灣的保育組織則普遍認為,貓熊的保育應該要以「棲息地保育」為主,除了台灣法規跟民主程序外,大貓熊屬於《華盛頓公約》附錄一的物種,所以任何個體的進出口,都應該要先經過核准,並提出輸出、輸入許可證,然而,《華盛頓公約》秘書卻表示要退出兩岸間的爭議。

雖然台北市立動物園持續向民進黨主政的行政院提出貓熊的輸入申請案,但是仍受到否決。直到2008年,國民黨的馬英九上任總統後,才核准輸入。很快地,當年年底,「團團」與「圓圓」就來到了台灣,5年之後,牠們的子代「圓仔」出生。

「圓仔」的出生,引發了台灣的大貓熊熱潮。但是,於此同時,數量比大貓熊更稀少的台灣黑熊,卻未受到相應的關注。其實,早在大貓熊來台之前,保育團體就批評動物園在政治經濟操作下,不同的物種承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不過,也因為如此,反而使貓熊在台灣本土受到了有意識的抵制。在一定程度上,台灣黑熊的保育問題,便是在這樣的社會輿論下,得到更多的關注。

回顧在台灣的貓熊熱潮,以及抵制貓熊所帶出的一系列價值,將能發現:不光是圓仔,其實貓熊在全球除了是一個保育的符號,也是一個政治符號,同樣的我們去反抗這個符號,等同反抗它的整個象徵系統,並且和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互相關聯──既是對保育問題的關注,也隱含了對政治立場的表達。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