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胡全威】柯P籌組新政黨:要成為「關鍵少數」還是「關鍵選擇」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為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副教授

台北市長柯文哲宣告在八月六日成立「台灣民眾黨」,目標是爭取國會中十席以上的席次,成為藍綠之外最大的第三勢力。

從政治傳播的角度,新政黨的成立日期以及取名,運用了「雙關」或稱「用典」的技巧,與日治時期第一個台灣人所組的政黨同名提升政治高度,以及與同為醫生從政的台灣民主先賢蔣渭水先生間的傳承。另外,特別有趣的,當時台灣民眾黨的旗幟與中華民國國旗極為相似,無論是起初黨旗是以國民黨黨徽加上藍天、紅地,或是後來採現行國旗的藍紅部分排列形式,只是將白日(國民黨黨徽)改為三星。因此,即使日治時期的台灣民眾黨,也與可以與中華民國國旗在視覺修辭上相扣連。而也有論者戲稱是為郭台銘鋪路,所以稱為「台民(銘)黨」等等。當然,也有反對的聲音,認為柯文哲不能混淆歷史,奪取前人風采。

然而,無論是從政治修辭的角度(雙關、用典),或是當前政治傳播中強調「有聲(無論是正面、負面)勝無聲」,也就是「沒有消息就是壞消息」(No news is bad news. )。對於政治幕僚而言,當然希望引起社會輿論重視,讓媒體爭相報導,即使是負面新聞,都能引發話題,讓人們因注意而增加熟悉感,有了熟悉感,才能有機會轉化為好感。否則,新政黨名稱不易琅琅上口,很容易就會被邊緣化。因此,柯市長宣布成立台灣民眾黨此一事件,算是相當成功的政治事件操作。

當然,單一政治事件也只是一時的。重點還是此一政黨未來是否能在國會中獲得席次,甚至支持總統候選人,成功地獲得政治權力。那麼柯文哲市長籌組的新政黨是否能有機會成為左右台灣政局的第三勢力呢?

這裡可以三個層面來看。一是選舉制度面,再則是民意分布,最後是政治理念。

首先,選舉制度會形塑政黨數目,這是政治學裡的基礎概念。我們的立委選舉制度自2008年修法以來,現在大部分名額是採單一選區制,因此,依照學理,會比較傾向促成兩黨制。簡單的說,就是兩大陣營對決,會吸收第三勢力的票源,形成兩黨制。不過,在不分區的席次上,就非常有可能讓小黨有機會獲得國會席次。以實際數字來看,2001年時,我們國會裡面的有效政黨數目是3.47個,2004年是3.26個,到了2008年因為選舉制度改變以及當時的政治情勢,有效政黨數目只剩下1.75個。而2012年提升到2.23個,2016年則是2.17個。因此,從制度面看,現行選舉制度會縮小小黨發展。

而從民意來看,縱使有民調顯示,尚未成立的台灣民眾黨在柯市長個人魅力下,已經有9.01%的政黨支持度,遠超過其他小黨。但換算席次,也不過只能有3席立委席次。就算未來大選中,真能在不分區席次中爭個近三分天下,再加上少數可能的區域立委,也不過10席左右,這大概就是柯市長所提目標的理由。

既然如此,柯市長為何要為了這十席立委,為台灣政局投入新變數呢?

這也就是第三層次,政治理念的問題。

台灣政局向以藍綠陣營劃分,主要是以親中、反中作為切割線。柯市長以墨綠主體,提出「兩岸一家親」,同樣獲得與中國大陸互動的機會,又能獲得一些台灣民眾的信任。這是柯市長在突破藍綠對決之外的優勢,倘若真能走出自己的路。譬如,建立一套有說服力的兩岸論述,同時能開啟兩岸對話,又能確保台灣的主體性。

因此,柯市長成立台灣民眾黨,不僅是要成為關鍵少數,同時也應重新為台灣政局加入藍綠對決之外的新元素。民主政治的優點,正是多元且富有豐富生命力,許多能人志士的投入,正如諸多民主先賢們的努力,讓台灣的民主政治可以更精采、更有效能。

因此,柯市長籌組新政黨,從制度、民意層次來看,終究頂多只能是少數,或可成為「關鍵少數」。但是倘若能為台灣政局在藍綠對決之外,增加新的可能性,為當前僵滯不前的兩岸關係帶來新的可能性,成為「關鍵選擇」,這才會是台灣人民之福。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柯文哲畢竟不是蔣渭水
時代力量的基因缺陷與宿命
羨慕歸羨慕,做自由工作者,不是人人都有資格
在新加坡租房,你得準備好面對的7個潛規則
中共不敢讓中國人來台體驗民主

相關新聞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