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以上的給我一分鐘! 馬上得知你是不是骨鬆高危險群

骨流失無聲無息,早期診斷骨質疏鬆症,讓人有機會早一點保健骨骼,減低骨流失的速率。

台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接受《好健康》雜誌諮詢時指出,骨質疏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骨質疏鬆症所伴隨而來的骨折。以78歲的女性來推估,一生中有33%的機率,會發生一次和骨鬆相關的骨折。一旦發生骨折,所需要花費的醫療成本也是一大經濟負擔,台灣每年有關髖部骨折的總花費將逾30億台幣。

Risk assessment of one minute of bone
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

骨流失不易察覺 要提早監測防範
骨質疏鬆症又被稱為「寂靜之病」,因為骨質的流失很難察覺,民眾可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的「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作答,如果發現有其中一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最好能帶著評量表,到骨鬆門診詢問醫師,醫師會視求診者的情況,決定是否進行進一步檢查。

至於骨密度檢查,一般民眾最好30~40歲能檢查一次。女性在停經時應再檢查一次,尤其是具有臨床風險因子的人(可參考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等到65歲時,又再檢查一次。如果檢查後結果正常,沒有骨鬆問題,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最好能每隔兩年檢查一次;萬一發現有骨鬆問題,尤其是正在接受治療的病患,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止跌倒,並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骨鬆藥物。

骨密度檢查,最常見的檢測儀器是雙能量X光射線骨密度檢查,是各大型醫療院所常備的骨鬆檢測利器,準確度較高;另一種是不少診所、醫療人員出院義診方便攜帶的超音波檢查儀器,誤差率大。

因為骨流失是無聲無息的,不少民眾是到骨科門診進行骨密度篩選檢查時,才發現骨密度有偏低的情況,但過去根本沒有骨頭痠痛、無力、駝背、骨折、變矮、關節變形等問題。這時,醫生如果懷疑有骨鬆的可能性,就會請民眾進行雙能量X光射線骨密度的檢查。

不要對藥物治療期望過高
要提醒的是,與其發生骨鬆後,花大錢買藥治療,倒不如在未出現骨鬆前就預防。

現行有益骨骼的藥物如鈣、維生素D、抑鈣激素、雌性素等,只能維持現有的骨密度水準,無法增高骨密度;近年來雖然醫藥業研發出雙磷酸鹽、選擇性雌性素受體調節劑、副甲狀腺素等藥物,雖說有讓骨密度增加的效用,但增加的幅度不是很多,且病人一旦停止服用藥物,骨密度馬上就下降。

另外,也有人提出用整合式藥物治療的雞尾酒療法來改善骨密度,但因為藥價和改善骨密度成效上的考量,並沒有受到醫界廣泛的支持。也曾有不少研究人員向傳統中醫尋求有效增加骨密度的藥材,進行研究,不論是單一藥材或中醫複方,如山藥、龜鹿二仙膠、骨碎補等,對於增加骨密度的效用仍有限。因此,從年輕開始注意飲食、養成運動的習慣,仍然是預防骨鬆的不二法門,等到骨鬆發生後,藥物治療已是杯水車薪了。

延伸閱讀:【透視健檢】骨好壞? 骨密度檢查現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