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校16件作品入選 慈悲科技角逐創新競賽

由慈濟科技大學、慈濟基金會共同舉辦的「2020年第四屆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 ,10月24日在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舉辦決賽。
由慈濟科技大學、慈濟基金會共同舉辦的「2020年第四屆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 ,10月24日在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舉辦決賽。

期許每一件作品的創意發想,以人為本,體現利他精神;以環保為主軸,落實研發過程,由慈濟科技大學、慈濟基金會共同舉辦的「2020年第四屆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吸引全臺22校參賽,收錄48件提案資料,最終入選12校、共計16件作品,10月24日在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舉辦決賽,各團隊分享作品展演及構思說明,競賽雖有名次之分,但青年學子角逐過程發揮的慈善心與豐沛的創造力則別無區分,共為增進人類福祉盡一份心力與責任。

各團隊有10分鐘的作品展演時間,並接受四位評審現場提問或給予建言。
各團隊有10分鐘的作品展演時間,並接受四位評審現場提問或給予建言。

慈濟基金會為年輕人創建實踐公益的夢想舞台,自2017年起辦理的「Fun大視野‧想向未來」青年創新推動計畫,持續為青年學子提供所需要的支持及資源,其中,計畫之一的「慈悲科技創新競賽」已連續舉辦第四年,鼓勵青年勇於追逐夢想及自我實踐,競賽以環保為主軸,選擇慈善或醫療為研發主題,開發創新創意且具體可用的作品,進而解決人類或社會相關問題。

「每一項創新發明的誕生,都蘊含慈悲關懷的體現!」第四屆首度與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合作,向全國青年學子廣邀參與,決賽現場蔡炳坤副市長致詞表示,這場競賽的出發點「科技始於慈悲」的境界,更益於人性、益於社會、益於地球,他勉勵參賽團隊,「將科技融合人性關懷,創造更多對社會、對世界有幫助的產品」。

期許每一件作品的創意發想,以人為本,體現利他精神;以環保為主軸,落實研發過程。
期許每一件作品的創意發想,以人為本,體現利他精神;以環保為主軸,落實研發過程。

慈濟科技大學羅文瑞校長則表示,競賽連年舉辦希望打開知名度,可以吸引更多創意發想者交流,科技本意是要帶給人們一些便利,但有時科技的發展過程造成環境的負擔相對很高,因此特地將環保列為核心主軸,希望科技創新與愛護環境能兩者兼顧;慈濟學校財團法人王本榮執行長指出,科技讓人充滿無限的可能,卻也充滿無限的可怕,在這個人人常說的科技時代,除了創新與教育,由於「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因此還要融合慈悲的心,讓科技研發形成「我們與善的距離」。

競賽分為兩大領域,在共同主題以「環保」理念為主軸背景下,所研發的作品必須能符合環保5R中的其中兩項,包括不用、少用、重複用、修理再利用以及清淨回收有大用。在自選主題參賽者以「慈善」或「醫療」其中一項議題為發想,「慈善」包含了備災、賑災以及改善弱勢或偏鄉地區民生或日常問題的產品;「醫療」則區分為長照2.0、醫療改善領域,期待幫助銀髮族或身障者生理健康或日常照護,以及提升病人安全及改善居家照護者職業環境。

自選主題參賽者以「慈善」或「醫療」其中一項議題為發想,依著兩大議題之下安排專業背景的評審。
自選主題參賽者以「慈善」或「醫療」其中一項議題為發想,依著兩大議題之下安排專業背景的評審。

依著兩大議題之下安排專業背景的評審,包含工業技術研究院技轉中心副執行長劉智遠、花蓮縣青年發展中心執行長傅廷暐、創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建宏以及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各團隊有10分鐘的作品展演時間,並接受四位評審現場提問或給予建言。

競賽結果分別由慈濟科技大學的「守護生命」團隊以「護病共好之輸液套管」獲得第一名,南臺科技大學的「Guiding Angel」團隊以關懷視障朋友研發的「「Go-to Guide」獲得第二名;遠東科技大學的「塑造奇蹟」團隊以「廢標籤資源化再利用之多元應用」獲得第三名,另還有佳作獎及工研院、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慈濟基金會分別頒發的特別獎,慈濟基金會熊士民副執行長閉幕致詞鼓勵所有參賽學子,持續發揮影響力,為增進人類福祉展現創造力。

競賽雖有名次之分,但青年學子角逐過程發揮的慈善心與豐沛的創造力則別無區分 ,共為增進人類福祉盡一份心力與責任。
競賽雖有名次之分,但青年學子角逐過程發揮的慈善心與豐沛的創造力則別無區分 ,共為增進人類福祉盡一份心力與責任。

(撰文、攝影:顏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