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女「雙陰道、雙子宮頸」難受孕...台大醫靠「子宮鏡手術」 2-3個月後順利懷孕

33歲的陳小姐(右3)藉由「子宮鏡手術」切除子宮中膈2-3個月後順利懷孕,15日參加記者會感謝台大團隊的努力。(攝影/陳稚華)

「從小到大我沒有經痛或特殊狀況,所以沒有做一些深入的檢查,後來和先生備孕一直沒有成功,透過楊醫師才發現我有子宮中膈的問題......」正值生育年齡的33歲陳小姐說道。

台大醫院15日上午舉行「子宮鏡手術矯正『完全性子宮中膈』,解決先天性子宮畸形之困擾」記者會。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指出,台大婦產部生殖內分泌暨不孕症團隊,在主任楊政憲的帶領下,過去16年已治療58例完全性子宮中膈病患。

吳明賢表示,先天性子宮畸形中,特別是這種「完全性子宮中膈」會導致習慣性流產跟早產,「隨著手術經驗的累積,台大團隊創新的子宮鏡手術不需要同時合併腹腔鏡手術,或是傳統手術,藉由將兩側子宮頸做極度擴張,可以在子宮中膈下端產生貫穿的通道,這對患者來說是一個極大的福音。」

此創新的微創手術技術,大幅降低手術困難度及增加手術成功率受國際肯定,去年獲國際婦產科微創手術期刊JMIG﹙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Gynecology﹚刊登。

究竟什麼是「完全性子宮中膈」?比例有多高?如何及早發現治療?手術後就能成功受孕嗎?

習慣性流產、早產女性中,25%患有「先天性子宮畸形」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楊博凱先解釋,先天性子宮畸形是源自於胚胎時期的子宮發育異常,包含諸多解剖學上的表現,「從子宮中膈、單角、雙角子宮,甚至可能出現子宮完全無發育,或合併陰道結構異常。」

他指出,根據文獻資料顯示,大約5%女性患有先天性子宮畸形,但在習慣性流產及早產的女性族群中,有高達25%的女性患有先天性子宮畸形,其中又以子宮中膈的占比最高,對於流產的影響也最大。

為解決子宮中膈對於習慣性流產帶來的不良影響,楊博凱表示,以往多以開腹手術完成子宮中膈切除來降低流產風險。「但由於開腹手術侵入性高,近年來已進步到以微創方式─子宮鏡手術來完成子宮中膈切除,單純只有子宮中膈的案例,子宮鏡手術目前已是常規治療,成效也優於開腹手術。」

但在「完全性子宮中膈」病例中,仍有其困難之處。

楊博凱表示,完全性子宮中膈病患擁有兩套完全獨立、並行的通道,「從陰道貫穿至子宮腔,包括陰道中膈、雙子宮頸、以及子宮中膈。如何在保留雙子宮頸,為了避免未來懷孕時造成子宮頸閉鎖不全的前提下,精準打通2個子宮通道來切除子宮中膈,讓子宮腔空間擴大,同時避免手術時造成子宮穿孔,是該項手術的關鍵,也是整個手術最重要的步驟。」他提到,過去的手術常使用物理性或光學性導引來打通2個子宮通道,但引導方向的不明確可能導致手術失敗。

先天性子宮畸形是源自於胚胎時期的子宮發育異常,其中完全性子宮中膈病患擁有兩套完全獨立、並行的通道。(圖片來源/台大醫院)

楊博凱(中)表示,解決子宮中膈問題目前已進步到用微創「子宮鏡手術」來完成子宮中膈切除,單純只有子宮中膈的案例,子宮鏡手術目前已是常規治療,成效也優於開腹手術。(攝影/陳稚華)

不用腹腔鏡!台大只靠「子宮鏡」就能矯正子宮中膈問題

為何台大醫院可以只靠子宮鏡、不用腹腔鏡就解決先天性子宮畸形問題?

楊政憲表示,「這牽涉到每個醫師的手術習慣和方法不同,有些用腹腔鏡不一定是直接用腹腔鏡切除子宮中膈,而是藉由腹腔鏡去打挖,子宮鏡去看透光度,看從哪裡下手比較好。但因為我們累積了一些經驗,發現不需要這樣做,還能減少病人痛苦,就單純使用子宮鏡做手術。」

台大生殖內分泌科主任陳美州補充,「傳統開腹手術是中間一道打開劃下去,所以子宮會縮小,如果只是切不乾淨再切就好,但有些如果開失敗了,或是裡面發生沾黏,可能就只好找代孕。這種子宮鏡的切法,從下面往上切,保留子宮的容積比較多,後續反而能促進患者懷孕。

問到一般女性要如何及早知道是否有子宮中膈的問題?是否要等到難受孕或流產時才會發現?

楊政憲表示,「像這種雙陰道的情況,女生從一開始經歷性行為後,一定是從某一邊先進去,所以雖然先天情況下兩邊是平均對等的,但性行為每次都從某一邊進去,會讓其中一邊變比較大,另一邊相對就不太會經由性行為進去。所以假如先生都從右邊的陰道進去,除非排卵都排在右邊,不然就沒有什麼懷孕機會。如果是有經驗的婦產科醫師,病人來求診就會發現,再進一步安排3D超音波、子宮鏡等診斷治療。

至於如果不是為了備孕,這樣的中膈是否有哪些病變要注意處理?

楊政憲提到,過去的確有在10多歲的女性身上看到,但是否要在10幾歲時就處理,現在通常會傾向晚一點才做手術,「主要是因為很多人其實沒有任何症狀,如果沒有懷孕需求其實沒有什麼影響;第二是跟結構有關,通常會希望等病人發育比較成熟再來手術。」

吳明賢(左2)表示,先天性子宮畸形中,特別是這種「完全性子宮中膈」會導致習慣性流產跟早產。左1為陳美州醫師、右2為楊政憲醫師。(攝影/陳稚華)

33歲女切除子宮中膈2-3個月後順利懷孕

提到子宮中膈對流產的影響,楊政憲表示當中的機轉不是那麼清楚,但大家現在比較認同有2個因素,「第一就是跟子宮的循環有相關,因為子宮的血流是從兩側側面、比較低的位置進入,如果正常情況下,整個子宮壁都會存在好的血液循環,但如果有子宮中膈,就無法得到足夠的養分。第二跟子宮的空間有關,其實我們子宮隨著懷孕應該要越來越大,但如果有中膈,兩邊的子宮雖然可能會著床在一邊,但在子宮擴大的時候,中間的中膈就會影響子宮放鬆的狀態。」

而完全性子宮中膈是否對「受孕」也會有影響?

楊博凱表示理論上應該是會,但因為女性要出現懷孕併發症才知道有完全性子宮中膈,「在這個時間點介入,我們沒辦法知道她過去努力(備孕)多久、實際上是否有不孕症,以目前文獻證據還不足回答這個問題。」

至於用子宮鏡手術矯正「完全性子宮中膈」成功後是否就能自然受孕?還是需要借助人工生殖?

楊政憲表示表示,如果只有單獨完全性子宮中膈的問題,手術成功後可以自然受孕,但假設子宮中膈還搭配輸卵管方面的問題,可能就需要借助人工生殖。他也強調,目前台大子宮鏡手術都有在健保給付裡,病人不需額外自費。

陳小姐在切除子宮中膈2-3個月後就順利懷孕,她也感謝台大團隊的努力,「這中間有詢問過其他醫院,有些醫院說要透過腹腔鏡跟子宮鏡,還好最後找到楊醫師這邊,讓我少挨一刀,也能順利懷孕!」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520前夕》賴清德強調打詐是未來施政重點 鄭文燦將暫別民進黨中常會
外送怪獸來了!Uber Eats併熊貓 市佔率超過8成 王世堅轟:公平會慢半拍
「中國人吃不起茶葉蛋」惹禍?國台辦點名「制裁」劉寶傑、于北辰等5名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