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工程師血便以為痔瘡「半年過世」,醫嘆:整片腫瘤!便秘、貧血...7症狀恐大腸癌,誰可免費篩檢?


2023年國人10大死因,癌症仍然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0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以及卵巢癌。

大腸癌曾連續蟬聯15年為癌症發生人數之首,民眾常以為「糞便有血」都是痔瘡害的,但其實這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警訊!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就指出,一名工程師時常血便擦藥沒好,半年後去醫院檢查,才發現大腸癌已擴散至腹腔,過了半年就離世。

究竟大腸癌症狀有哪些?誰要特別小心大腸癌?

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在《健康晚點名》節目分享,過去曾收治一名37歲的電子業工程師,他每次上完大號馬桶裡都留有血,詢問工廠護理人員,對方說「大部分是痔瘡」,建議他先以藥膏治療看看,但擦藥半年血便問題還是沒改善。

時間過半年,男子終於到醫院照大腸鏡,沒想到大腸鏡才進到肛門口沒幾公分,發現已經整片都是腫瘤,切片後果然確診大腸癌。事後雖然緊急將男子轉介至醫院做進一步治療,但癌細胞已擴散到整個腹腔,外科醫師也無能為力,最終男子半年後就離世。

對此,蕭敦仁語重心長,「雖然糞便潛血大部分都是痔瘡,萬一不是呢?」呼籲民眾不要都等到有症狀了才覺得要檢查,往往都已經來不及了。

若出現7症狀,恐要懷疑確診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不規則腹痛、經常腹脹便秘、不明原因貧血、大便中有血和黏液、體重減輕、排便排不乾淨。

大腸癌是什麼?和直腸癌差在哪

根據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官網衛教資訊,其實大腸癌是總稱涵蓋結腸癌、直腸癌、肛門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說,大腸癌在早期常常是沒有明顯不適症狀,隨著病情的進展,病灶不斷擴大成長,就可能會出現症狀,例如像貧血、體重莫名減輕、排便習慣或糞便形狀改變、血便等。

大腸總長度約120~140公分,呈現ㄇ字型,由盲腸、結腸(可分升、橫、降、乙狀結腸)、直腸、肛門4個部分所組成屬下消化系統,症狀會因腫瘤的生長位置會有不一樣的症狀表現。

梁程超表示,大腸癌發生位置及機率大約為40%發生於近端結腸,60%發生在遠端結腸及直腸。發生症狀時,遠端大腸癌會較明顯,尤其是當若腫瘤發生在直腸處,因靠近肛門,症狀最能明顯感受,可能會有「排便急迫感、排便時會帶血或粘液、排便不完全感」等。

「需當心的是直腸癌後續的治療較不易,在臨床治療上,因直腸位於比較狹窄的骨盆腔,旁邊還有骨頭包覆,所以手術可用的空間較有侷限,還需考量到是否保留肛門」。

若直腸腫瘤位置在距離肛門口七公分內,就可能需安排肛門切除手術,並做永久性人工肛門。並且,直腸癌即使經過完整治療,局部復發的機率也比結腸癌高。

梁程超提醒民眾,不論腫瘤發生在哪一側或是哪個位置,只要定期做糞便潛血、大腸鏡都有機會提早發現,因為大腸癌的發生,高達95%都是由瘜肉(主要為腺瘤性瘜肉)發展而來。

大腸癌0~4期怎麼分?

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50歲以上成人,終生約有7%機率罹患大腸癌,也就是每15人中就有1人會罹癌。

大腸癌分為零期、第一期至四期,雖然零期、一期的存活率非常高,可惜的是當下幾乎是沒有症狀的,一旦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或是不規則腹痛、便秘、無緣無故貧血「通常都比較後期了」,再次呼籲不要等到有症狀才檢查。

大腸癌臨床分期

第0期:又稱原位癌,指病變局限在上皮細胞層或侵犯到固有層


第1期:惡性腫瘤在腸壁內(包括黏膜、黏膜下層、肌肉層)


第2期:惡性腫瘤已經侵犯到腸壁外層表面,但還沒有淋巴轉移


第3期:惡性腫瘤已經侵犯到局部淋巴結轉移


第4期:惡性腫瘤已經有遠端(如肝、肺)轉移

大腸癌原因有哪些?誰是大腸癌高風險族群?

導致大腸癌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和肥胖、遺傳、年齡增長、飲食、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

肥胖:體重過重者,尤其肥胖BMI在25以上者,要多加當心。

有家族病史者:包含癌症、遺傳性家族性大腸息肉症、遺傳性非息肉症。

其他疾病 : 如罹患潰瘍炎性大腸炎、克隆氏症,或曾患大腸癌並已治癒者。

50歲以上 : 高達90%的大腸癌患者年齡大於50歲,因此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每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每五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飲食習慣不正常:平常攝取過多紅肉、脂肪,纖維攝取量卻不足,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飲酒、吸菸者:飲酒過量或有菸癮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比不菸不酒者來得高。

三高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者,得到大腸癌的風險較高。

久坐不動、運動不足:不運動會使得腸道減緩蠕動,讓糞便中的致癌物質長時間滯留於腸道中,進而提高罹癌風險。

大腸癌篩檢有補助嗎?

衛福部指出,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大腸癌可說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篩檢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而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23%大腸癌死亡率。

提醒民眾謹記護腸四重點,「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期篩檢、確診後定期治療」。

國民健康署也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也不會造成疼痛,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僅需在使用糞便採集棒刮取檢體並送回檢驗單位,安全又簡單的採便8步驟,便可等待篩檢結果。


更多今周刊文章
沒立遺囑下場悽慘!大老闆腦中風從每月30萬總統病房,被子女移到健保房:現在多花100萬,未來就少繼承100萬
房價這麼高,反正爸媽死了房子早晚是我的,等繼承就好?專家提醒4件事:躺平要付出哪些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