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政治體制宛如遭受911式的恐怖攻擊,至今猶在纏鬥中,其脆弱性讓世人目瞪口呆,但其韌性也讓世人驚嘆不已。台灣一直在爭辯這場事變和台灣太陽花運動有何異同、可否相提並論、台灣該譴責暴力還是美國體制、應該看衰還是看好美國民主前景?
2021年1月16日,民進黨籍桃園市議員王浩宇罷免案通過,成為台灣政治史上第一位被下架的直轄市議員。面對此一難堪的結果,民進黨反批國民黨從主席、立院黨團到黃復興黨部皆明顯介入動員,造成政治對立。顯然,民進黨過度抬舉國民黨在罷王過程的分量與角色,同時也讓人見識到不一樣的謙卑與反省。
臨時取消訪台的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今天與蔡英文總統視訊通話,克拉夫特在談話中表示,「美國會永遠與台灣站在一起,肩並肩地成為民主的支柱」。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克拉夫特的任期剩下不到一週,克拉夫特的談話並不代表1月20日之後的美國;美國日前的表現,更絕對配不上「民主支柱」這四個字。
蔡英文總統欽定力挺的新境界基金會副執行長吳怡農,「同額競選」民進黨的台北市黨部主委,這是民進黨新生代政治明星的政治歷練培養布局,意味著年輕人在民進黨內竄起的機會優於其他的政黨,突顯民進黨重視與重用年輕人發展的政治氛圍與形象,同時,也正顯示出民進黨在未來的台北市長與立委選舉將展現更加旺盛的政治企圖心,準備逐步突破現有政治版圖與格局,拿下「一黨過半」的台北市長職位與立委席次。
美國莊嚴的國會山莊發生群眾滋擾事件,令世人目瞪口呆,確信拜登以306張選舉人票擊敗只獲232票的川普,鐵板釘釘,毫無抗議與翻盤的空間。這麼可能發生這種丟人現眼的暴亂?可是,不但暴亂上演了,而且具可信的民調顯示,只有3%投票給川普的選民承認拜登勝出,雖然川普挑戰選舉結果的官司皆敗北,但川普多數支持者仍然相信選舉有大規模舞弊,「深層政府」操弄這場骯髒的選舉。在選舉中,有93%的共和黨員票投川普,爆發國會暴亂之後,竟有約三分之二共和黨支持者認同到國會抗議的行動有必要,川粉「造反有理」。最近的一項估算顯示,川普一自組政黨,有過半共和黨員表示有意加入,如果此事成真,川黨就會和共和黨建制派分庭抗禮。
新年伊始,中共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就馬不停蹄地於1月4日至9日,訪問了奈及利亞、剛果、波札那、坦尚尼亞、塞席爾等5個非洲國家,涵蓋西非、中非、南非、東非以及印度洋島國。中共外長選擇以非洲作為新年首訪之地的傳統始於1991年,王毅此行是中共外長連續第31年的訪問,代表北京對這個地區的重視。
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去年遭到罷免後,掀起的「報復性罷免」,終於進入決戰時刻。連署成案的桃園市議員王浩宇、高雄市議員黃捷的罷免案,分別於1月16日、2月6日進行投票。其中,藍綠進入明槍暗箭、短兵相接的「倒宇」攻防,堪稱2021開年第一戰,勝負牽動雙方士氣消長,更攸關國民黨「萊豬戰線」能否持續向前推進,結果自是具有指標性意義。
從去年1月總統與立委大選國民黨慘敗之後,國內政局發展就是民進黨完全執政且「一黨獨大」的常態局面,「蔡蘇體制」穩如泰山,諸多重大施政從防疫措施到開放進口美國萊豬問題,不論政治爭議有多麼大,也不管與台灣多數民意有多大的落差,民進黨政府總能一路過關斬將所向披靡,帶領台灣往前昂首邁進。
國民黨預計7、8月間才要改選黨主席,但日前一份國民黨認為「不存在的民調」,卻提前把媒體關注的目光,拉到國民黨主席之爭。媒體報導,國民黨內部流出一份民調,現任黨主席江啟臣連任的支持度僅18%,前主席朱立倫的支持度則為56%,江啟臣的支持度還不到朱立倫的1/3,在今年中黨主席選舉中可能居於不利的局面。
過去這一年(2020),臺海形勢「有驚無險」,因相關的臺美中三方都自我克制,沒有在危機時刻發出「第一槍」,兩岸也就沒有出現「地動天搖」的局面。展望新的一年(2021),除非發生擦槍走火事件;否則兩岸關係將隨中美關係的「鬥而不破」,呈現「外弛內張」的狀態。
中國對外經貿關係近期連下兩城,先完成與東協及亞太重要國家「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談判,接著宣告達成「中歐投資協定」,同時表態希望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中國大陸近年備受美國川普政府經貿圍堵之苦,但奮戰不懈,多方突破,在亞太東協與歐洲連續突圍,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也將緩和對華經貿壓制,亦使中國在世界經貿版圖上越來越四通八達。但是,在另一方面,中國在世人及台港民眾的評價上卻貶到新低,處境可謂四面楚歌。
民進黨在立法院強勢通過九項萊豬進口相關行政命令,但多項民調顯示,蔡英文總統與行政院長蘇貞昌的聲望出現下探走勢。根據《美麗島電子報》公布的「12月國政民調」,蔡英文的信任度、滿意度持續走低,創下2020大選以來的新低紀錄;而蘇貞昌的施政滿意度,除了是去年11月以來的新低點,滿意度與不滿意度進入死亡交叉,連帶地,民進黨的政黨好感度也隨之下跌。
立法院上週(12/24)通過萊豬進口的九項行政命令,《美麗島電子報》「12月國政民調」(調查時間為12/22、12/23)顯示,蔡總統信任度、滿意度、行政院長蘇貞昌滿意度、民進黨好感度等指標都持續往對執政黨不利的方向發展,蘇揆的滿意度與民進黨的好感度更出現死亡交叉。
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近日一份報告,預測中國GDP將在2028年超過美國,提前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不約而同,美國彭博社日前也指出,由於中國比西方國家更快、好地控制住疫情,所以中國經濟注定比先前預測的快五年超越美國,到2028年時,世界上最大兩國經濟體將交換位置。這兩份報告引起國際高度重視。
美麗島電子報公布最新的12月國政民調(12月22日到23日調查)結果顯示,蔡英文總統在宣布放寬美牛及萊豬進口後,經過4個多月政府的宣傳與民眾的檢驗,仍然處在相當劣勢的下風局面,不同意此開放政策的民眾仍有66.5%,比9月分調查的54.9%還高出11.6%,其中認為蔡政府的作法是「比較站在民眾的立場者」僅有10.7%,有高達7成4的民眾則認為是「比較配合美國政策」,而有高達41.8%民眾認為國民黨「比較堅守食安與國民健康」,民進黨則僅剩下16.2%的結果。
英國與歐盟12月24日完成歷史性的脫歐貿易協議。這場馬拉松式的談判歷經4年有餘,耗損了英國前後兩任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和梅伊(Theresa May),如今達成協議,不但化解了現任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的政治危機,也使英歐關係開展新的一頁。
雖然多數民調都顯示,有高達6~7成的民眾反對美國萊豬進口,但立法院院會昨天仍在民進黨人數優勢下,完成了九項相關行政命令審查,替蔡英文總統的決策背書。雖然民進黨祭出了黨紀,但仍有少數立委在投票時棄權,沒有支持民進黨的立場。
立法院24日表決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美豬進口相關的九項行政命令,民進黨團採取記名表決、直球對決,黨籍立委集體承擔的立場,在絕對過半優勢下無意外地闖關成功,希望快速清理戰場,甩開在野黨糾纏;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則是喊話,立院表決不是最終戰場,明年8月的公投,要讓人民自己作主,用選票決定要吃什麼樣的豬肉。
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年8月24就職,馬上就要滿4個月,近來不少民調都顯示,陳其邁的滿意度似乎落在六都的後段班,但從《美麗島電子報》「12月高雄市民調」來看,陳其邁的狀況其實並不算太差。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關掉中天新聞台,頓然在電視新聞圈引起寒蟬效應,接著又傳出NCC將重啟研擬《數位通訊傳播法》與《網際網路視聽服務法》,雖未經證實,卻讓人懷疑在網路上製造寒蟬可能是下一步管制言論的施政計畫。在此同時,擅長作哏圖帶風向、養網軍出征圍事的行政遠猶有不足,又由文化部下架童書《等爸爸回家》,衛生福利部告發反萊豬的蘇偉碩醫生傳播謠言,進入司法審理程序。在此之前,還有台大教授蘇宏達批評故宮政策、台南市議員王家貞和李中岑揭露三倍券有假,都被警察「查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