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聚焦氣候財務 恐難達共識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次締約方會議(COP29)11月中旬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將聚焦討論新氣候金融集體量化目標(NCQG),有提案指出每年至少提供1000億美元,供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開發中國家擔心資金「有償」,可能還不起,已開發國家則對無償捐款,態度保留,能否達成共識?學者認為並不樂觀。
過去環保署與環境部長皆以非政府組織觀察員身分報名參加COP大會,今年大會於11日至22日舉行,環境部仍派人前往,部長彭啟明則在台灣舉辦線上研討會、成立「戰情室」蒐集資訊,協助國人了解COP實質內容。
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哲良表示,已開發國家在2009年承諾,2020年前提供開發中國家每年1000億美元因應氣候變遷,不過各國認為這個金額明顯不足,需要建立新的財務目標,以支持各項轉型,這將是COP29討論重點。
劉哲良指出,已有提案規畫,每年需求至少1000億美元起跳,另有評估至少1兆至1.3兆美元,甚至估算至2030年每年2.4兆美元,其中1.4兆美元來自美國。
至於資金來源,劉哲良分析,可能是要求已開發國家捐款,或由各級金融單位提供融資,也有可能由聯合國成立全球碳市場,透過碳權交易,促使已開發國家至開發中國家投資減量。
劉哲良認為,開發中國家大多因為擔心還不起借款,或需答應很多附帶條件,較不喜歡使用有償資金,而已開發國家不見得願意直接捐錢,相關談判並不樂觀。
即將出爐的美國新任總統,對美國在COP29的態度與行動具有影響力。劉哲良指出,美國傾向雙邊主義,認為與其將錢捐給聯合國,不如用來交盟友,美國在COP的宣言、承諾或倡議,多半都是合作導向,重點在搶奪話題主導權,例如美、中都曾發表甲烷減量宣言。
他認為,如果是共和黨川普獲勝,不會給予太多承諾,也不會做太多事,主要會結交氣候盟友,為主導氣候談判進行結盟,但因淨零技術獲利高,美國仍會出資開發,即使要捐助,可能只會拿出一些。若是民主黨賀錦麗獲勝,則較能接受COP的多邊主義框架,持續在氣候議題進行合作。
台大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也認為,若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將會大幅影響NCQG的談判,出資1兆美元以上的討論,會很難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