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春之祭》準.馬寇爾3/18領軍獻演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NSO國家交響樂團開春鉅獻《春之祭》,3月18日於臺北國家音樂廳獻演,指揮準.馬寇爾(Jun Märkl)領軍,帶來貝多芬《艾格蒙》序曲、海頓第99號交響曲,以及斯特拉溫斯基《春之祭》3首經典作,3首樂曲、3種性格,透過指揮棒下點石成金。

開場曲目安排貝多芬《艾格蒙》序曲,法蘭德爾領主「艾格蒙」伯爵是16世紀歷史真實人物,歌德稍加修改史實寫成戲劇,描述「艾格蒙」為拯救祖國荷蘭脫離西班牙的暴政統治,以獨立運動領袖的身份登場,最後遭補判死刑,愛人「克拉芬」冒死搭救未果,服毒自盡,不久「克拉芬」以幻影的形象出現在臨上斷頭台的「艾格蒙」面前,獻給他勝利的花環,代表他的犧牲將令荷蘭人民得到解放。

貝多芬為《艾格蒙》一劇創作配樂,在制式的創作形式之下,以澎湃激昂的管絃樂法,勾勒栩栩如生的悲劇英雄形象,表達自己對「英雄」一詞的解讀,也就是英雄應為理念奮鬥,且堅定不移,甚至犧牲性命在所不惜。

《艾格蒙》序曲常被獨立演奏,成為音樂會常見曲目,強而有力開頭象徵西班牙人強權統治,柔和雙簧管是情人克拉芬的聲音,大提琴描寫艾格蒙身為獨立運動領袖的風采,飛快的尾聲響起雄壯音樂,代表艾格蒙的犧牲激起荷蘭人民對暴政的憤怒,以及人民對自由的憧憬,最後樂曲在富麗堂皇的凱歌中結束。

第二首曲目安排海頓第99號交響曲,西元18世紀,啟蒙運動的年代,藝術創作深受影響,就連作曲法則也有行事規矩。奧地利作曲家海頓開啟交響曲的輝煌年代,樂章之間的發展,有如文章寫作的起承轉合,海頓第99號交響曲,除了理性架構,甜美悅耳的旋律,搭配輝煌的音樂氣勢,更是引人入勝。

最後壓軸曲則是斯特拉溫斯基《春之祭》,同樣有著反骨性格的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以這齣舞劇音樂《春之祭》,徹底顛覆20世紀初古典音樂觀眾的感官經驗,粗獷而又有濃郁的俄羅斯風格,也塑造這位青年作曲家超越時代的天才地位。

《春之祭》偉大之處在於顛覆「配器」與「節奏」,人們期待從音樂裡聽到的秩序、和諧與優雅,在這首樂曲卻蕩然無存,取而代之是無盡的紊亂、刺耳和粗野,百年來《春之祭》衝擊無數聽者的心,喚起埋藏深處的原始本能。

NSO《春之祭》音樂會由準.馬寇爾領軍,3首不同性格曲目在指揮棒下點石成金。(國家交響樂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