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館出版島嶼時光機華、臺、客三版本帶讀認識臺灣文學臺灣文學館邀集6位作家及知名漫畫家蠢羊,共同創作青少年讀本《島嶼時光機》,以華語、臺灣及客語三種版本,帶讀者一同認識臺灣文學。 國立臺灣文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文學不只是文字,還可是數位遊戲!台灣文學館發表「Story Breaker」數位遊戲,讓文學更貼近民眾生活。台文館表示,未來將針對此次發表的遊戲製作「教材包」,提供教師教學資源,讓台灣文學文本透過各種不同呈現形式,接近青年世代。 台文館副館長蔡明諺表示,「Story Breaker」乘載豐厚的台灣文學元素,故事腳本傳達的「追求自由...
台灣文學館30日發表全套共82冊的「全臺詩」,為台灣古典詩最具代表性、史料性和系統性的全套書系,彙集政府、學院及民間共30多名學者專家編纂完成,樹立台灣古典文學里程碑。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文館二十六日舉辦年度文學文物捐贈者感謝儀式,感謝各界捐贈者的無私奉獻,此次共有四十三位 […]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十月暢秋、文學當令!台文館立足營運屆滿二十一個年頭,二十六、二十七日,配合台灣設計展和民 […]
台灣文學館成立21週年,2024年館慶活動將舉辦「文學暢秋日」,26、27日連續兩天推出好書交換、文創及獨立書店市集等活動。圖為2023年「文學暢秋日市集」盛況。
記者劉昕翊/臺北報導 「2024台文朗讀節」即日起至21日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西一館登場,除邀請科學、主持人、作者等各領域名人在「讀冊大舞台」中開講,也設置
記者劉昕翊/綜合報導 「2024台文朗讀節」明(19)日起至21日,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西一館熱鬧登場,內容不僅有豐富的2日論壇,也規劃「故事小舞台」進行多
...街á路設計ê理路。會記得hit當時不時經過「民生綠園」,老一輩ê lóng講是「石像」。幾nā年了後我koh離鄉背景去到台北、台中讀冊、食頭路,tī 2007年8月15,koh轉來台南做台灣文學館館長ê時,chiah發現台文館ê大門口「民生綠園」圓環邊- -á ê圍牆已經刻「湯德章紀念公園」chit幾字。Chit幾字,是張燦鍙市長hit-ê時代號- -ê。尾á,tī許添財市長任內kā「民生綠園」ê範圍擴大,納入附近koh-khah...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文館舉辦《臺灣新民報日文文藝作品》新書發表會,該書乃日治時期由台灣人集資、經營的報刊, […]
台灣文學館和六大詩社合作,推出文學任意門,將六大詩社的美學和藝術風格和AI技術結合,讓參觀的民眾在與科技裝置互動的過程中,找到自已的文學屬性,也拉近了和詩的距離。 將AI結合詩文,國立臺灣文學館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17日電)國立台灣文學館成立21週年,館慶活動將舉辦「文學暢秋日市集」,26、27日連續兩天推出好書交換、文創及獨立書店市集等活動,邀民眾享受美好閱讀時光。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30日電)歷時24年,分成15個階段出版的82冊「全臺詩」,今天在國立台灣文學館發表,整套書涵蓋1009名詩人逾10萬題詩作,不僅是台灣最完整古典詩全集,也勾勒400年來台灣人生活風貌。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本週廿六、廿七日適逢二0二四台灣設計展開展,大小活動、展覽將於中西區展開,展場、展區涵蓋南 […]
...二O二四更於義大利榮獲,成為首位華人得主。並獲得宜蘭市長陳美玲頒發宜蘭榮譽市民。二O二三年發起「串視界微型展」,希望用簡短時間之內,讓每個旅者都能夠快速而簡單的了解宜蘭的美好,更延伸至全台文創產業與社區營造的推廣展演。 圖:「宜蘭水的故鄉-食農飲食文化」微型展,是由「來宜蘭迺菜市場」發起人少年阿公方子維(前排左一)與縣府合作,在宜蘭人故事館發表十款以宜蘭鄉土飲食為概念「宜蘭食農飲食記憶攻略」系列教材發表會。(記者董秀雲攝)。
因應少子化衝擊,教育部103學年起,允許大專校院可主動寄存招生名額。教育部最新統計,114學年共47校申請寄存3371個名額,私校仍是大宗,且技專校院最多,不過公立一般大學和技專校院寄存名額有520個,歷年最高。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1日電)2024台灣文學獎「金典獎」今天揭曉,作家平路的小說「夢魂之地」奪得金典獎年度大獎,梁廷毓「噤聲之界」同時奪得金典獎和蓓蕾獎。國立台灣文學館預定16日頒獎。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16日電)台灣文學獎金典獎贈獎典禮今天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舉行,文化部長李遠表示,期盼讓這些精彩的文學作品及台灣故事有更多跨域可能,並讓更多人看見。
(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台北14日電)2024台灣文學獎金典獎今天揭曉入圍名單,本屆共有293部作品參賽,相較去年增加逾5成,數量創新高。評審團認為,今年作品更凸顯文學的有機性,反映台灣文壇的活力動能。
(中央社記者黃郁菁屏東縣26日電)文化部辦理第2屆國家語言發展會議正式大會,今天在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展開,討論上屆結論執行過程,作未來執行政策建議;其中母語生活化最難實行,成此屆討論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