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生存之際 交通部預告修法社群輿情解析

uber生存之際 交通部預告修法社群輿情解析
uber生存之際 交通部預告修法社群輿情解析

【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2019年2月交通部公布即將修正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103 條之1,引起一波爭論波瀾。爭議延燒至今,為抗議交通部修法,uber司機4月21日集結凱道以車輛排出字樣要求交通部退回。此修正案到底如何影響uber與其他載客產業,又計程車產業為何仍對改採租賃合作模式的uber高喊不公平?網路社群又是如何回應此事?《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在排除熱門社群討論中的抽獎文、與主題無關之回文後,觀測2019年2月15日至4月21日止的相關討論內容,探索本次修法的社群輿論內容及風向。

日破千則討論 各方關注uber去留

觀察交通部發出預告當日,經由新聞媒體曝光旋即於隔日爆發超過1,500則的討論;經過月餘,當事者uber做足準備,將各界的質疑整理成Q&A發布於粉絲頁,而各方關係人也紛紛跳出表達立場,更攀高逾2,500則討論聲量。其後至今,uber仍積極在社群平台上發布多則精美的懶人包、影片並投放廣告,而uber司機也在4/21號召百餘輛車於凱達格蘭大道前擺出抗議修法的字樣,引起社會各界對新創產業危機的關注,聲量逾4,000則,成為觀測範圍最高峰點。

擁抱創新 VS 公平性 各方爭論不斷

分析觀測期間內人氣最高的15則文章,新聞媒體(8則)所撰寫的內容獲得最多回應,其次為創作者的影音(3則)與政治人物(2則)的立場,最後是uber的品牌貼文(1則)。再整理政治人物、小黃司機、uber與網友的立場,其中政治人物不分黨派皆有人支持應擁抱創新,但也有立委認為計程車業的規範是維護市場穩健的必要手段;而uber則強調已配合臺灣法令,進行納稅、納管、納保,認為現行的法規框架過於陳舊,本就不適合新創產業。至於計程車司機,對uber歸屬於租賃業免受繁複法規限制,卻執行一樣的服務而大喊不公,另一方面也表示雖有品質不佳的司機,但也有許多認真優良的司機,不該以一概全。

網友則是高喊想要有優質服務,追其原因,使眾多民眾憤怒的原因,來自於對計程車產業的不信任感,援引擁有44萬餘粉絲數的「我是中壢人」粉絲團所做的民意調查,在2483則回應裡高達88%的使用者認為uber的服務質量勝過計程車。

「計程車不知檢討改進服務品質,只想消滅uber。」、「uber被申訴會被停權,小黃罰錢會怕嗎?素質超低的一群」,也有網友為計程車司機緩頰「素質好的計程車司機不是沒有,只是數量比較少一點」。

大部分民眾對於分業目的、法規保護的精神討論不深,總體上希望政令應該擁抱好的服務,讓計程車產業變成自由經濟市場後就可以汰換不良的業者,但也有部分民眾認為仍應思考法律訂定的本意,不同的產業原本就需要明確的劃分出不同的執業規範,且認為過度推崇自由經濟對消費者並沒有比較有利,例如:「浮動匯率會讓尖峰時段要很多錢」。

線上小黃對決 臺灣叫車平台討論量低

事實上網友討論時,常會將路招、排班司機混為討論,但若聚焦在資訊媒合上,將臺灣討論聲量前4名的叫車品牌進行比較,以臺灣大車隊最多人提及,網友表示司機品質穩定,但並非所有地區皆供車充足、介面不如uber簡潔,也覺得有外來競爭者才能刺激本土廠商持續進步。若以使用者評價來看,則是同為純資料平台的「呼叫小黃」奪冠,其配合臺灣用戶的習慣,開發特定功能如寵物車、女司機、貨物搬運等,甚至高於uber的平均分數,但受限於派遣法規,無法向用戶或司機收費,至今未建立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

從民眾對小黃的抨擊中,可發現有很大比例來自路招、排班,對於小車行或個人戶司機的質疑,也間接促進線上叫車市場的成長。總體來說,所有的臺灣叫車品牌合計聲量,未及uber聲量的1成,顯見本土叫車市場並不興盛。以車隊支持的叫車品牌,除了司機供應難以涵蓋全臺所需外,商業模式上也無法如純資訊商般專注在使用者體驗上;而純資訊商,雖可藉由了解臺灣的優勢,開發出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受限於法規而無法商業化,進而不利於合作談判與市場推廣。

最後,如何兼顧市場需求與法規公正性,從整頓現有計程車管理辦法,特別是無法透過線上評核進行市場篩選的路招型個人、小車隊之計程車,進而彌平消費者的顧慮;而在資訊商的部分,回歸政策以民為本,如何在確保公共權益下打造公平競爭環境,讓更多運輸科技業供給消費者滿意的服務,並使之永續經營,成為政府當前需面對的難題。

傳統計程車載客和租車代僱載客比較

合法計程車司機入門門檻高、執業限制多且價格無法任意調整,但同時享有政府補助的保護,且在載客方式上較為多元。

 

 

查看原始文章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