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沒有才能?那就尋求聲量吧!

示意圖:Getty images
示意圖:Getty images

⊙Phil Smith

世界各地的政治人物有一個明顯且不斷成長的趨勢,就是他們會不計手段吸引眾人的注意力,來取代他們缺乏智慧、洞察力和對世界的認識這個事實,好讓自己不會在選民眼中消失。

這種老掉牙的宣傳伎倆就是他們的氧氣,就像那句老話「沒有不好的宣傳」一樣,只要能宣傳就沒有好壞的分別。

我們常目睹相對無害只為了尋求注意力的一些模式:搖滾明星砸毀旅館房間,真人實境秀裡名人脫衣服,小孩在超市的甜點櫃檯前耍賴發脾氣,還有當你想安靜地看電視時,貓狗在你身上跳來跳去。

以上這些例子有些會成為八卦小報的頭條,有些只是讓人稍稍皺眉覺得厭煩,然而也有極端主義組織在恐怖暴行之後,聲稱那些與其無關的行為是他們幹的,目的只是為了在媒體曝光,此時這種尋求聲量的行為就是邪惡了。

無能政客最愛用離譜言行搏聲量

介於兩者之間的是追求聲量的無能政客,他們缺乏深思熟慮的能力也沒有明智的政策,坦白說他們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天份,只能拼命利用現有的資源或是平台,說一些離譜的話來搶占頭條新聞。

這就像一個年邁過氣的搖滾明星在旅館大廳忽然之間褲子掉下來了,這可能會成為頭條新聞,可能會有人討論,但只要把視野稍稍放寬放遠,就會知道這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危險在於當一些微不足道的政客,或者更糟糕的是,那些渴望成為領導者的政客沉迷於引人注目尋求聲量,這就會開始侵蝕大眾對民主和政府的信任。 一些不太了解事實真相的人會被吸引,或者這會在一些旁觀者的印象中播下懷疑的種子。

最明顯的例子是像美國眾議員Marjorie Taylor Greene這樣的人,她長期以來一直接受毫無根據的陰謀論,從聲稱 2020 年選舉是一場騙局,到 2018 年造成 84 人死亡的加州野火在某種程度上是經過精心策劃的陰謀。她堅信這是當時的州長Jerry Brown為了高鐵整地安排的,甚至提出了一個陰謀論:火災可能是州長從事太陽能行業的盟友,由太空發出「鐳射或藍色光束」而引發的。

Facebook和Twitter已經因為Greene的謊言和誤導而封鎖她的個人帳戶,但這種趨勢還是繼續在喜歡槍支的眾議員Lauren Boebert身上看見。她在本月稍早的美國總統國情咨文演講中,與 Greene 一起在台下叫囂訕笑起哄引人注目。這個舉動奏效了,她們用滑稽舉止登上報紙的頭條。

回頭看看台灣,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形容執政的民進黨「不要臉」,這個說法在政治上沒有取得任何成就,也沒有為辯論增添任何內容,但仍然幫政治人物得到他想要的,就是成為頭條新聞。更進一步這也許會在某些人的頭腦中播下一些謊言和懷疑的種子,特別是容易受到這種滑稽舉止影響的人。

這類舉止在台灣不勝枚舉,例如對想像中的雞蛋荒和同樣不存在的缺電歇斯底里,一再重複媒體完完全全受控於政府但就我所知並非如此,或者誇張質疑政府政策和衛福部長陳時中的職業操守。這些咆哮都可以歸類為尋求聲量和新聞標題,卻沒有實質證據來支持的例證。

政客利用社群媒體無盡的取聲量

隨著媒體的演變,特別是社群媒體的出現,政客找到了一個可以很容易用咆哮和發脾氣尋求聲量的平台,同樣的伎倆過去也在主流媒體出現。

淌尋求聲量的渾水並非沒有風險,因為這個伎倆過度使用時人們會一眼看穿,覺得很煩並且忽略。政治人物還需要把握好時機,就好像你故意說一些離譜的話,但隔天一對娛樂圈夫婦宣布離婚,就會立即將你從頭版頭條刪除。

雖然尋求聲量在世界各地政治舞台上司空見慣,卻很少看到政治人物親屬在主流和社交媒體上發帶有政治意涵的評論。

很多國家領導者的伴侶極具影響力,例如前美國第一夫人Michelle Obama,但他們基本上不評論政治問題,而是在社會問題的前提下工作。Michelle Obama的「動起來」("Let's Move!")是為了減少兒童肥胖的計劃,「更上一層樓」("Reach Higher Initiative")則是提供資源讓學生繼續接受高中教育和職業生涯。

政治人物的配偶與父母不該對政治議題肆意放言

在台灣似乎有一種令人擔憂的趨勢,就是連政治人物的配偶,其中有一位眾所周知,甚至是父母,經常對政治高談闊論,這對民主來說不可能是健康的。他們沒有政治專業知識已經夠糟了,更離譜的是他們肆意將自己置入於任何與親屬有關的政治議題,但他們並沒有民意的授權。

那些與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關係密切的人,有義務不將自己定位為政治評論員。他們當然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但因為個人關係使用政治代理權(power-by-proxy)在道德上是錯誤的。事實上歷史告訴我們,就權力的延伸而言,裙帶關係和自認的政治合法性,從來沒有好下場。

雖然這種現象只是稍稍玷污了民主,也沒有人會真正把這些人的話看得太重要,但令人擔憂的是,一些非民選人士認為他們可以因為政治人物的家庭關係來影響公眾的意見。

幫助你的丈夫或妻子的事業並給予支持無可厚非,但在沒有選舉授權的情況下,將自己置入配偶的政治議題辯論,真的是太過分了。

作者在路透社工作超過三十年,從歐洲總部外派亞洲後就不再離開,曾任亞洲金融總編,南太平洋總編,南亞總編,北亞總編。退休後的台灣女婿目前旅居八里左岸,對台灣民主充滿興趣,希望能夠提供旁觀者的看法。

更多思想坦克文章

重新檢視反共不反中有無問題

不甘心、也不會放手的俄中聯盟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